歡迎訪問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當前位置: 首頁 > 黨建思政 > 專題教育 > 正文
組織機構
黨務知識
黨建公開
黨建動态
學習專欄
專題教育

黨建思政

思政攻堅︱課程思政之哲社“示範課堂”

發布日期:2018-05-07 浏覽:

日前,教育部下發關于建設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萬個示範課堂”的通知,要求各高校通過組織開展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教師“特色示範課堂”建設,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通過市級遴選,我校共有13位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教師的13個“特色示範課堂”,由天津市推薦到教育部參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萬個示範課堂”建設。本期“思政攻堅”欄目,小薇為大家介紹部分“示範課堂”的情況。

課程名稱:馬列文論

建設課堂: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理論品格與現實關懷

主講人:文學院教授趙利民

課堂經典語錄: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指出“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同樣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意識和社會擔當精神。

◆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文藝問題的具體視角,是在實踐中生成的。馬克思、恩格斯對文藝本質、文藝發生、文藝創作主體、文藝接受主體、文藝作品構成以及現實主義文藝思潮、悲劇問題的研究等,都是建立在這一堅實的理論基礎之上的。

課程講授心得:

馬克思、恩格斯的文藝本質觀、文藝發生發展論、現實主義藝術論等重大理論問題是我們這門課程講授的重點,其中蘊含着非常豐厚的思政内涵。通過這門課的講授,可以幫助同學們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文藝發展觀,防止曆史虛無主義錯誤觀點的出現。此外,馬克思、恩格斯對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特别關注,對于培養我們當代大學生的社會擔當意識及曆史使命感同樣有着重要的啟發意義。因此,在理論講授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啟發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方法來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

課程名稱:美國社會與文化

建設課堂:中美大國崛起之路徑比較探析

授課教師:外國語學院教授齊欣

課堂經典語錄:

縱觀中美大國崛起之路,美國夢和中國夢蘊含着兩國人民奮鬥的内生動力和努力方向,自1776年以來,世代美國人深信隻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取得成功,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中國夢則超越了個體的自我實現,簡單的三個字中蘊含着全體人民最質樸的心願——齊心協力奔向富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課程講授心得:

通過對18到20世紀美國曆史發展主要脈絡的描述,以及中、美兩個大國崛起路徑的比較,幫助我們英語專業的學生從多個角度認清中美崛起的曆史軌迹和不同路徑,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啟發同學們思考作為當代大學生和國家青年棟梁的曆史使命,這就充分體現“課程思政”要求的教育教學和思想引領的緊密結合。此外,本課程全英文授課,内容豐富且采取課堂講授和課堂讨論并重的教學方式,學生通過進行課堂展示,高質量地參與課堂讨論,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課程名稱: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概論

建設課堂:為什麼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必須堅持全面從嚴治黨

主講人: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朝陽

課堂經典語錄:

請大家用“隻有……才”造兩個句子,說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的第一個“堅持”和最後一個“堅持”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第一句:隻有“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才能把包括“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在内的一切工作推向深入。第二句:隻有“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才能實現“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我們的課就圍繞第二個句子展開。

課程講授心得:

教師要注意充分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幾點經驗與老師和同學們分享:照着講,即原原本本地根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授課;接着講,即注意突出學術性,尤其是一些創新性學術觀點;對着講,即注意以學生思想問題為導向,在授課中直擊學生思想困惑點;活着講,即注意把道理講活,要善于運用曆史材料、善于比較來激發學生興趣;頂着講,即針對當前社會上的錯誤認識作出科學回應;引着講,即用啟發性的語言、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課程名稱:商法

建設課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商法制度建設

授課教師:法學院教授郝磊


課堂經典語錄:

◆商法的理念與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商法的媒介和橋梁。

◆商法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作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内容、作為私法的屬性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商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契合度最高的是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觀。

課程講授心得: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法律專業教學,應當與教師對于法律理念的诠釋有機結合起來。這門課關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具體制度建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引導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理解和把握我國的商法制度建設。教師要結合法治實踐中的生動案例做好問題設計,讓學生自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而且能夠改進課堂教學的效果、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在釋法析理中讓思政教育真正在學生中入腦入心。

課程名稱:史學概論

建設課堂:如何認識曆史中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主講人: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李友東

課堂經典語錄:

◆倘若亞曆山大大帝沒有得痛風病,倘若路易十六沒有成倍增加三級會議人數,倘若1914年刺殺費迪南的普林西槍法差,又倘若1942年中途島之戰日軍某架偵察機沒有晚半小時起飛……倘若沒有這些“一個釘子毀了一個帝國”的“蝴蝶效應”或偶然性,人類曆史是否會改寫?

◆必然性在曆史具體進程中表現為偶然性,而發現偶然性背後隐藏的因果必然性,将使曆史偶然性轉化為曆史必然性。

課程講授心得:

這節課上,帶着同學們分析了陳勝吳廣起義等曆史事件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回到了具體的曆史情境中,用唯物史觀分析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展現了唯物史觀剖析曆史現實的深刻和魅力。此外,通過反曆史事實假設,例如假設希特勒在1928年遇刺身亡或納粹未能上台,分析探讨魏瑪共和國繼續存在的可能性,尋找多種曆史可能性中,為何隻有一種可能性成為曆史結果,以此理解唯物史觀所說的偶然與必然的關系。回到曆史情境、反事實假設兩種教學方式的運用,帶領同學們深入分析了曆史偶然性與必然性之間的關系,培養了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維。

課程名稱:當代中國新聞改革

建設課堂:社會轉型與多元思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話語改革

主講人: 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陳娜


課堂經典語錄:

社會思潮的多元化、世界範圍内各種思想文化交流的愈發頻繁等使得新聞輿論領域鬥争日趨激烈。官方輿論場、民間輿論場、海外輿論場并存博弈的“精神之牆”所産生的實際影響,導緻中國社會在政治、道德、情感等層面已經愈發難以達成共識,而由此所暴露出的價值觀混亂和信仰危機更是進一步在各個領域引發了一系列的深層次困境。

課程講授心得:

首先,教師要站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戰略高地之上教書育人。其次,我們應保證準确、完整地闡釋課程内容,同時彰顯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現實社會的解釋力和批判力,在理論層面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梳理清楚核心觀點和曆史脈絡,更要通過鮮活的實踐鍛煉和生動的案例解讀讓學生切實感知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和穿透力。第三,要緊緊抓住“解惑”這個關鍵點作為突破口,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将學生對社會現實和曆史發展的認知與困惑作為着眼點,直面敏感問題、辨析争議問題,使馬克思主義真正成為學生觀察、思考和分析現實問題的望遠鏡和顯微鏡,才能獲得學生發自内心的認同。

課程名稱: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

建設課堂: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的治國智慧

主講人:政治與行政學院副教授劉學斌


課堂經典語錄:

◆中國政治思想史的主線是對治國之道的追尋,是希望在現世實現良善的社會生活。

◆中國傳統治國智慧中滲透着道德責任、家國意識、天下情懷。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追求和諧有序,希望天地和諧、天人和諧、國家和諧、人我和諧、身心和諧。

課程講授心得:

簡而言之,是“四個注重”。

注重課程的知識含量、思想含量,以知識吸引人,以思想影響人。

注重思想文本解析,但又不局限于文本,融入文化知識、曆史知識,增加趣味性和代入感。

注重古今對話。思想史是古人和今人的跨時空對話,雖然時代不同、社會條件不同,但古人和今人有共同關心的問題,如社會的和諧有序、良法善治等。圍繞這些問題,通過對文本、曆史的解析,今人可以更好的理解古時、古人,也可以更好辨析現時、今人。

注重溯源分析。中國文明是一個曆史悠久、有強大生命力的文明,今天很多觀念都有其曆史文化淵源,追尋其源頭、考察其演變過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的國情、中華文明的優秀内涵和特殊性,堅定文化自信,讓學生用馬克思主義方法和立場客觀全面評價中國傳統治國智慧。

 


返回頂部
返回上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