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要聞 > 正文
教育人物
教院年鑒
學院要聞
媒體視野
學術動态
理論學習
教院掠影
學生公告
系所新聞
班級新聞
學生風采
視頻專區
信息公開
教院榮譽
人才招聘
下載中心

學院首頁

鑄師德之魂

發布日期:2019-03-27 浏覽:

3月23日上午,溫州大學教師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組織教師黨員和研究生支部的學生黨員以及學生理論研習社的成員在白鹿影城觀看電影《無手老師》。電影《無手老師》是根據青海湟中縣小學教師馬複興的感人事迹拍攝的。他作為一名身殘志堅的鄉村教師,三十年始終如一日的關心愛護學生,為國家的鄉村教育事業做貢獻,完美地展現出新時代優秀人民教師的風範。在電影觀看結束後,同學們都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感想。

潘龍飛:觀看電影《無手老師》最讓我印象深刻、感觸最深的三句台詞:第一句,馬複興老師第一次站上講台說的:從今天開始,我希望我不僅是你們的老師,更是你們的朋友。在他的眼裡老師既是傳道受業解惑,另一方面,也應該是學生的知心朋友。簡單的話語中卻飽含着他對三尺講台、對師生關系、對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第二句是有知識,才有尊嚴,馬老師生活在青海省湟中縣漢東鄉的一個小山村裡,在那裡人們的日常是幹農活、放羊、打工掙錢養家,他看到了許多人因為貧困上不起學,骨子裡認為讀書是無用的,但他深知知識就是力量,讀書能改變命運的道理。因此,他在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在摸索着、改變着。

第三句是無手的人一定比有手的人做的更好,他失去了雙手,卻依然能畫畫、洗衣服、寫一手漂亮的粉筆字,這期間他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這句話是他前行的動力,也是給予他能夠堅守在教師崗位31個春秋的力量之源。生命不忍他再受苦難,已經為他長出了一雙新的手,這雙手足足可以為孩子撐起一個世界,讓教師之魂永鑄在雪山之巅。

邵婉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無手老師,少的是手,可多的是那赤誠,那堅毅,那為師之範。在高考志願上寫上北大二字時堅定的眼神,說自己的理想是考上最好的大學時的意氣風發,受到不公時候像阿甘一樣,用奔跑的姿态拯救自己的靈魂。這就是無手老師。馬老師所在的貧困山區小學,失學率相當高,眼看着班裡的孩子越來越少,他心裡像開了鍋一樣。作為民辦教師和殘疾人,能把課上好就算不錯了,孩子失學這種在當地極普遍的事,根本不是他能管的。但什麼叫做老師?心裡揣着學生未來的馬複興堅定地說我班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這談何容易?拖着殘廢的雙臂,馬複興走家串戶,上城下鄉,跑牧區鑽礦場,忍受白眼奚落,面對打擊羞辱,搭上自己積蓄,把班裡失學的孩子們一個個都找了回來。這份不屈的意志,這種頂天立地的擔當,使他從平凡中閃現出讓所有人敬佩的光輝。

作為全國最美鄉村教師,馬複興是當之無愧的。 

聶海燕:《無手老師》,一部真實而打動人心的電影。打動人心的不僅是馬老師一生對教育的執着,更是馬老師對學生的關心與愛護。因為殘疾,被人嘲笑;因為殘疾,不能高考;因為殘疾,害怕沒有工作。但馬老師并沒有因為殘疾而放棄自己,雖沒有雙手,但擁有健康的心靈,擁有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的赤誠之心。馬老師用殘疾的雙臂,書寫壯麗的人生!三十年如一日,為教育的發展、為學生的發展,奔走一生,奉獻一生!

賀成成:無手老師,這個稱呼既是别人對馬複興的形容,也是馬複興對自己的認知,當他在第一堂課的黑闆上寫下這四個字的時候,教室裡響起掌聲——這是我印象最深的畫面,别人說自己什麼,和自己怎樣看待自己是不同的,有多少人淹沒在别人的評價中,懷疑自我,失去自我,痛苦不堪,但是馬複興,他始終沒有失去自我,就像他在黑闆上一筆一劃寫下那四個字,即使在這個全新的工作環境,他也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這是一個殘疾的身體和一個健全的心靈。

郭靜:看完《無手老師》,我有以下幾點感觸。第一,我深深的感覺到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幸福的社會大環境中。電影中的主人公因失去雙手,無法憑借自己的實力考取大學,這對他的一生來說是有些遺憾的,但現在政府出台的各種政策使得這樣的遺憾再也不會有了。第二,隻要自己肯努力,生活永遠不會放棄我們。雖然主人公無法考取大學,但他有了一個當教師的機會,并且他一直非常的珍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對這份職業的熱愛,這就是身殘志堅的典型代表。第三,加大邊遠鄉村地區建設。電影中主人公因沒有手被很多人嘲諷,如村裡的小夥伴,石灰廠的老闆等,這些情節讓人看上去是很悲痛的。所以要加大鄉村地區建設,提升人口素質。 

吳曉:在大片雲集、特效滿目的今天,沒想到一部樸實無華的公益勵志影片能給我們帶來這麼多感動的瞬間。

影片主要講述了馬複興——一個失去雙手的孩子,因為殘疾從小被身邊的人嘲笑,也因為殘疾無法讀書。他隻能躲在家裡,拿着樹枝在土地上一筆一劃地練字。為了不讓别的同學瞧不起,他奮發努力為了考大學來證明自己,沒想到卻被老師告知因為殘疾還是不能上大學,這一消息讓他幾乎崩潰。偶然的機會,他成為了一名代課老師。他分外珍惜此次機會,不論是教學還是學生平時生活中都傾注了許多心血,一幅幅畫面皆令人動容。

馬複興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即使沒有一雙手,也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自己所能幫助别人。而我們作為擁有健康的身體,健全的四肢,更應該懂得珍惜,把握好來之不易的機會。作為一名将來的教師,我也應當像他一樣,關注到學生的方方面面,為學生更好的成長盡心盡力。 

孫道凱:馬複興是一個失去雙手的孩子,他從小被嘲笑,同齡的孩子們嘲笑他沒法讀書,于是他發奮練習,用腳在地上寫字,用殘缺的雙臂艱難地拿起筆,一筆一劃,異常堅定。正是因為他這種想要證明給别人看的毅力,使得他成為村裡唯一一個上高中的孩子。他的夢想是北大,可是現實對他是殘酷的,老師告知他不能考大學後他幾乎崩潰,但是母親的挽留使得他繼續生活下去,這樣無能的自己讓他無法接受。直到有一天他得到了成為代課老師的機會,他異常珍惜,在他的崗位上,他對每一個學生負責,他盡自己的所能幫助他們,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這些可造之材。他為了能讓每一個學生上課,可謂傾盡了所有,包括自己的尊嚴。

  他的大公無私,他的真誠,以及用自己生命去守護自己的學生,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他把自己的不得志化為了動力,讓他傾盡一切去幫助自己的學生們學習知識,學習文化,成為一個有用之人。

 陳洪霞:《無手老師》是一部以全國最美鄉村教師馬複興為原型的影片。影片沒有絢麗的特效,沒有精緻的妝容,隻是通過真實樸素的畫面還原了一個平凡人不平凡的一生。沒有手,卻不比别人寫字差;沒有手,卻成為了一位優秀的教師;沒有手,卻實現了自己人生三大願望。雖然命運給了他無數苦難,手有殘疾的馬老師卻不願輕易向命運低頭,自強不息地創造了屬于他的人生,令我們心生敬佩、感概萬千。在旁觀者眼裡,這樣令人敬佩的人生,馬老師卻隻用一句我隻是做了一件殘疾人做不到的事情做簡單總結。然而這句話卻更引起我内心的激蕩。的确,對于健全的我們,寫字、讀書、教書并不是一件難以做到的事情,但是反之我們這樣有手的人怎麼會做得還不如一個沒有手的人?四肢健全身體健康的我們是幸運的,這樣的我們更應該去奮鬥,更應該去承擔起社會人的責任和義務。

 黃蓉:《無手老師》是一部具有溫暖情懷和勵志功能的電影,它真實地反映了無手教師馬複興在雙手殘缺的情況下,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堅持在貧困山區教書育人的高尚情操和動人事迹。它講述了一個殘疾人自強不息的故事,以馬複興的實踐告訴觀衆:在命運之神沒有特别眷顧你的時候,在你遭受了這樣那樣的挫折和打擊之後,依靠執著的信念、頑強的毅力,你的人生依然可以充滿生機、充滿希望。

這部影片所傳達出的精神内涵,既是對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傳統的自覺繼承,也是對五個特别青藏高原精神的生動诠釋。在娛樂節目風行的今天,在我們争相觀看各種娛樂節目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看《無手老師》這樣的電影,一定會有不同的收獲。

 電影《無手老師》是一部有意義價值的人文影片,畢竟馬複興是個活生生的時代典型人物。這部劇作以及未來影片的出現,不光是教育人們如何自強不息、不屈不撓向困難挑戰,也不是純粹反映了一個人性的高尚美德,而是道出了社會發展對文化知識的重要依賴,也反映了國家提倡建設和諧社會以及加強民族團結的正确性和必須性,更進一步表現了國家逐漸走向繁榮昌盛的時代。


三尺講台,三寸粉筆,鑄就的是三千桃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道出的是教師一生的追求。而這位鄉村教師正以自己不屈命運的倔強,教書育人,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