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9-11-13 浏覽:
為了提高研究生們論文寫作和課題申報的水平,11月11日,我院邀請到了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歐陽忠明教授進行了一場“科學論文寫作及課題申報經驗分享”的專題講座。
講座在南校區九号樓a410如期舉行。講座初始,王志強院長作為講座主持人向我們介紹了歐陽教授的基本情況,并代表在座的全體師生向歐陽教授的到來表示感謝。
歐陽教授向我們分享了他的研究生活,并向我們提出一個問題:什麼是研究?他認為,可信而有效的知識是由三個維度構成——知者、方法和知的對象。知者要求研究者不斷的積累文獻,有方法論的指導,并且了解自己的研究領域和研究問題。方法是要求作者有意識的選擇适合研究問題的研究方法。知的對象是指有價值的研究問題。緊跟着,歐陽教授回答了“什麼是好的研究”的問題。這就是指研究需要關注最新的研究問題,緊跟國家的政策導向,采用新穎的研究方法,從特色的研究視角出發,掌握最新的研究理論,反思傳統的研究實踐。如果能夠做到這六點,那就不失為一個好的教育。
針對研究生們不知道看什麼的文獻,怎樣看文獻的問題,歐陽教授提出,研究生們應該多看綜述性的文獻。在綜述性的文獻中,研究生們可以了解研究主題的發展曆程,明晰現有研究的優缺點,點名未來的研究趨勢,找到潛在的知識空白。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發掘自己的感興趣的研究領域。
人文社會學科中很難有決定性、真理性的話題,大部分是由意義構建成的。那麼意義是由什麼構建成的呢?一是數字化表達的單一性,二是理解的主體間性。尤其是第二點,他強調要把研究者作為研究工具放進研究場所中去。歐陽教授總結了他對研究方法的看法。他認為,研究方法的層面主要有3層,一是方法論,二研究方法或方式,三是具體的方法與技巧。研究生們不管是讀文獻還是做研究,用正确的方法論意識來指導自己的研究生活,選擇恰當的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研究生涯中我們怎樣保持自己的研究興趣呢?在講座的最後,歐陽教授對我們提出了幾點建議。其一,保持學術敏感度,多參與學術活動,進行跨學科的研究。其二,持之以恒的精神,把科研當成興趣而不是研究的任務。其三,不刻意追求回報,在一定程度上會抵消研究帶來的壓力。其四,與人合作,在他人的觀點中學會從另一個角度看研究問題。
講座結束後,同學和老師們積極發言,和歐陽教授分享了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各自遇到的困惑和不解。場内學術氣氛濃厚,同學們紛紛表示此次講座收獲頗豐,本次講座取得了圓滿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