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要聞 > 正文
教育人物
教院年鑒
學院要聞
媒體視野
學術動态
理論學習
教院掠影
學生公告
系所新聞
班級新聞
學生風采
視頻專區
信息公開
教院榮譽
人才招聘
下載中心

學院首頁

中科院研究員潘習哲教授莅臨我院作科普講座

發布日期:2018-05-22 浏覽:

518日晚上7點,中國科學院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研究員潘習哲教授,應我院小教系蔡志淩教授之邀,莅臨我院作《航天改變我們的生活》的科普講座。

潘教授曾任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站長,是我國第一顆地球資源衛星地面系統副總指揮兼副總設計師;後任國家減災委減災衛星辦公室專家組組長,中國遙感應用協會副理事長,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戰略專家組成員。曾獲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潘教授從六個方面講述了“航天遙感改變我們的生活”。

第一、衛星按照用處可分為三類。一是通信與導航定位類;二是遙感類;三是科學類。第二、利用可見光,衛星能看見物體。潘教授在此提出了思考問題:早期偵查遙感衛星照相是用膠片,現在照相技術已經提升很多,但到現在還保留着膠片這是為什麼?第三、無太陽光,利用遠紅外技術能看見物體。潘教授拿激光照射錢出現的情景給我們做了很好的解釋。衛星站監測人員利用計算機測出不同物質的光譜曲線就可判斷出物體。同時高光譜分辨率技術也很好的運用于軍事之中。第四、合成孔徑雷達技術(SAR)。如果情況更加極端,不僅沒有可見光,還遇到能見度極低的雲霧天氣,衛星呈像的圖像不夠清晰該怎麼辦呢?這時我們可以使用合成孔徑雷達,它工作不受大氣傳播和氣候影響,且分辨率高、穿透力強、能有效識别僞裝和穿透掩蓋霧,呈像清晰且覆蓋面積大。第五、我國的地面系統技術在不斷加強。衛星原本呈像是一片漆黑的,我們可通過增強處理技術使原本漆黑的圖像變得清晰。此外潘教授還向我們解釋了遙感、遙測和遙控的區别。第六、森林、草原與農作物生長狀況及災害監測。我國遙感技術已經在生态領域産生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運用遙感技術來對生态狀況進行觀測并且還可以判斷農作物的生長好壞程度。最後潘教授給我們觀看了遙感衛星監測到的關于軍事方面的視頻,視屏中圖像的清晰度讓人驚歎,讓我們不禁感歎中國遙感技術極大的進步。

本次講座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航天遙感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潘教授的科學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們,而我們在科學教育的道路上還需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通訊員:16小教3班  錢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