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0-04-26 浏覽: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将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閱讀作為人類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發育和文明傳承的重要途徑。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放慢了人們的腳步,也讓人們有更多時間沉下心來看書。病毒面前,沒有人是孤島,許多人通過閱讀重新審視自我、思考人生。
在第二十五個世界讀書日期間,教育分院第四期青馬班開展了“讀哲學史篇,悟中外精粹”主題微課分享活動,展現了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心懷家國、認識真理、放眼世界的品質,從書籍中汲取勇敢開拓的精神力量,讓閱讀成就美好人生。
主講:18教技吳心怡
課堂主題:《中華的智慧》老子篇第四章柔弱勝剛強
課堂内容:智慧有不同的層次。普通的智慧可謂實用的智慧,即處理一般疑難問題的智慧。而哲學所追求的最高智慧是關于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的解答,即“道”。因此《中華的智慧》一書主要講述中國曆史上古人的哲學思想、智慧結晶。老子認為事物以成對的矛盾形式出現,矛盾雙方相反但不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通過名言賞析,介紹包括如何在不利的情況下争取有利的結果,如何以柔弱勝剛強,和如何避免在有利的情況下向不利方面轉化,即如何知雄守雌。
課堂時間:0:00:35~0:04:29
主講:18學前本林雨萱
課堂主題:品悟哲學,重思生活——讀《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之第二章》有感
課程内容:哲學按照其本意是“愛智慧、追求智慧”的意思。是社會意識形态之一,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是一本哲學的入門讀物,叙述生動形象,引人入勝,它以實在、宗教、知識、自我、心靈與身體、自由、倫理學、正義八個哲學核心議題為經,以曆代哲學家對這些問題的回答為緯,以作者自己對議題和文獻背景的細緻評注和解釋為引導,使之成為一部以哲學經典文獻為核心、以強調通過閱讀原典學習哲學為特色的優秀哲學導論,是一本值得人們去閱讀和思考的書籍。
課堂時間:0:04:30~0:12:25
主講:18小教1班袁藝
課堂主題:道——規律?過程?——讀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道、天道》
課堂内容:從大家最熟悉的中國古典哲學概念“道”出發,梳理從先秦到宋元明清時代的“道”的演變史,了解中國古典哲學概念——“道”演變中的含義變化,懂得“道”的三種角度解讀,明白它的突破性和局限性,體會“道”是客觀實在的反映。
課堂時間:0:12:26~0:22:14
主講:18小教4班曹佳樂
課堂主題:學會判斷事物與面對錯誤
課堂内容:《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一書包括當時社會名家針對笛卡爾的六組沉思所做的反駁以及笛卡爾的答辯。笛卡爾在我選擇的第四個沉思《論真理和錯誤》中提到“凡是理性清楚明白地理解到的都是真的”。因此在本次課堂中,我們一起體會笛卡爾不偏信每一種理論,也不害怕錯誤,隻相信自己理性判斷後得出結論的這一時代哲學道理。
課堂時間:0:22:15~0:27:18
主講:17小教1班許列萍
課堂名稱:《中華的智慧》之莊子篇閱讀分享
課堂内容:《中華的智慧》以人物為綱,共收入1840年鴉片戰争以前的三十五位中國古典哲學名家,總的來說有一下三個層次:人生之道;自然之道;緻知之道。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偉大學說。本課講述了該書中莊子有關的人生之道,并結合小故事進行分享。
課堂時間:0:00:05~0:07:10
主講:18小教1班薛彬茹
課堂主題:死亡——一切的開端
課堂内容:
1、圖書《哲學的邀請》介紹+書本内容分享;
2、死亡的必然性
個體對于死亡的“确定性”和“必然性”,即明确自己終有一天會走向生命的終結,使我們變得人性化。不同于神的生命不朽,人是有朽的。或許在神身上都不應該用上“生命”二字,更為确切的說,隻能算是一種永恒的“存在”,因為“生命”指稱的對象應該是“活物”。一個無死的人, 某個意義上來說,也是一個無生的人。
3.死亡的個人性
死亡是一件“個人化”意味的事,具有不可轉移性。醫學的救治和一切人為的舉動都隻能延緩死亡降臨的時間而無法完全避免死亡是我們首先必須厘清的至關重要的一點。有很多人壽比南山,也有很多人面臨着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苦痛,但是無論是延年益壽的法子多麼管用,終有一死在所難免。
4.死亡的随時性
作者讓我們認識到“死亡不是因為生病,也與年齡無關,而是因為活着”。死的對立面就是生,從不存在中間狀态。
課堂時間:0:07:11~0:13:41
主講:18小教周希涵
課堂主題:讀“先人之道”,得“中華智慧”,感“文化自信”
——讀張岱年主編《中華的智慧》
課堂介紹: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張岱年先生主編的《中華的智慧》一書總結、提煉出先賢思想中極具有貢獻與閃光點的精華,使讀者對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思想智慧有一個系統全面的了解。本課堂将選取書中部分片段,帶領大家在《中華的智慧》中感受各學派優秀思想家思想的融會碰撞,感受我國文化的繁榮昌盛,提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課堂時間:0:13:42~0:22:49
主講:18小教3班周绮陽
課堂名稱:赴一場與哲學的約會
課堂内容:“我們每個人都是哲學家,因為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在不斷的反思自己,發現自己,探索自己的人生,關注周圍的世界,期盼人生的幸福。哲學離我們并不遙遠,當你對自然或人生中的問題感到驚訝并開始思考時,你就在靠近哲學;當你真正思考到問題中去時,你就可能已置身哲學之中。”費爾南多·薩瓦特爾就在其所作的《哲學的邀請》一書中總結了他對當下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哲學問題的思考。哲學是什麼?為什麼學哲學?哲學與科學有何不同?本節課程,我将結合這些問題展開講述,和大家一同赴一場與哲學的約會。
課堂時間:0:22:50~0:30:19
“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縱橫上下千年,讀書永遠與希望為伴,與文明同生。作為當代大學生,理應将讀書當成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李克強總理說:“把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把它與工作方式相結合,不僅會增加發展的創新力量,而且會增強社會的道德力量。”春風送暖,萬物複“書”,讓我們以閱讀之名,緻敬真理、緻敬曆史、緻敬祖國,在書中遇見更好地自己,成就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