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要聞 > 正文
教育人物
教院年鑒
學院要聞
媒體視野
學術動态
理論學習
教院掠影
學生公告
系所新聞
班級新聞
學生風采
視頻專區
信息公開
教院榮譽
人才招聘
下載中心

學院首頁

病毒無情 大愛無聲 緻敬逆行者——戰“疫”進行時

發布日期:2020-02-06 浏覽:

這個年,所有人都過得異常艱難。截至4日24時,全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确診病例達到24324例,疑似23260例,治愈892例,死亡490例。随着西藏确診病例的出現,整個華夏大地,全部被疫情點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教院學子紛紛送上了自己的祝福。

鐘南山院士接受了新華社的采訪,對疫情做出了研判:

很難估計疫情什麼時候達到高峰,不過應該在一周或者十天左右,不會大規模增加了。

潛伏期過去了,發病的及時治療,沒發病也就沒病,所以不會因春運返程出現大傳染。

一席話,讓所有人增添了不少信心。

在采訪的最後,提起武漢,這個84歲,為國家操勞了一輩子,和病毒戰鬥了一輩子的國士,卻哽咽了。

“大家全國幫忙,武漢是能夠過關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

他的眼裡,分明能看出淚光。

今天,已經是武漢宣布封城的第14天。

疫情當前,溫州人民,難。武漢人們,難。全國人民,難!

因此,更需要所有人團結在一起,擰成一股繩,共度難關。

而此時此刻,正有一群人沖在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軀,為身後的億萬中國人築起防護的堡壘。

-1-武漢金銀潭醫院,抗争肺炎的最前線,院長張定宇一瘸一拐地走在院外。

在這三十多天裡,他往往淩晨兩點剛睡,四點又要爬起來,處理各種突發事件。

他知道,他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時間,他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裡搶回更多病人。

但少有人知道,他身患漸凍症,雙腿肌肉已經萎縮。

而十幾公裡外,他那同為醫護人員的妻子,已經被感染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另一家醫院隔離。

他說:“我很内疚,我也許是個好醫生,但不是個好丈夫。”

但他也說:“如果你的生命開始倒計時,就會拼了命去争分奪秒做一些事!”

這世上,哪有什麼天生的英雄。

隻是因為有人需要,才有人願意犧牲自己成為英雄。

-2-

湖州,一名老人來到社區,在桌上放了一沓嶄新的鈔票。而後,他朝着工作人員深深鞠了一躬:

“國家有難,我就要出份力。”

說完轉身就走,工作人員想讓老爺子留下名字,他卻拒絕了。

“要寫名字,應該寫一名知恩者。”

後來人們才知道,老人83歲,是一名老黨員,年輕時受資助免費上過學。

他的家庭并不寬裕,老伴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他就四處撿些廢品補貼家用。

一萬元,對于一個拾廢品為生的老人來說,得多少個日夜,多少次風雨,才能一點點積攢下來。

國家有難,他卻沒有一絲猶豫。

盡心為善,雖遠必應。

謝謝你,老人家。緻敬,知恩者!

-3-

他是“中國兒科醫師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86歲高齡的董宗祈教授。

1月23日,武漢封城的第一天,他依舊全副武裝,開着電動輪椅,來到門診部坐診。

很多人為老教授的身體擔心,他卻說:

“我這一輩子為了什麼,不就為了救人嗎?自己身體和精神狀态都可以,吃得消,沒問題。”

看了一輩子的病,他們早該停下來歇一歇,卻依然為了病人義無反顧沖在第一線。

扶危渡厄,醫者擔當。

這個世界如果真有天使,那一定就是這般模樣。

-4-2003年非典時期,黃錫璆是北京小湯山醫院的設計師。十七年前,他帶領中元建築團隊,在7天内完成小湯山醫院的設計建設。

而現在,他已經79歲高齡了。他主動請纓,手寫了一份請戰書,參與火神山、雷神山的設計工作,并馬上把修改好的小湯山醫院圖紙提供給武漢市建設局。

雖然行業不同,領域不同。

但為了這個國家默默奉獻的人們,都是英雄!

-5-

寒風苦雨中,他們像戰士一樣戰鬥,與病魔競速,與時間賽跑。

17年前非典時期小湯山院長張雁靈,集中收治了680名确診“非典”病人,1383名醫護人員無一人感染,創造了一個醫療的奇迹。

17年後,張雁靈再次臨危受命,于大年初一奔赴武漢。

醫者不計生死,民衆不計報酬。

這場仗,一定赢!

-6-這兩天,一個視頻感動了無數網友。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母親提着做好的飯菜放在門口,看着門裡的孩子。門裡的人大聲讓老人走遠一些。

老人嘴裡不住地念叨着:

“這是家裡炖好的湯。”“你自己多保重啊。你自己一定要多保重啊。”

下一秒,卻再也忍不住,失聲痛哭。

門裡的人,是郭醫生。疫情發生時,他奮戰在一線。工作十多天後,他出現了感冒症狀,在家進行自我隔離。他知道母親的擔心,卻也不敢讓她靠近。往年,家裡有除夕夜過了十二點就給長輩磕頭的習慣。今年,他卻無法在父母膝前道一聲新年好。

對我們來說,他是醫生。

對母親來說,他隻是孩子。

如果沒辦法團圓,那麼,平安就好!

-戰勝疫情 溫州在行動-

2月2日,白岩松連線采訪溫州市長姚高員。

姚市長就“溫州為何會快速出現多例病例?”“防控疫情,溫州當下最急的是什麼?”“2月1日起實施的25條措施中,有很多對普通市民的規定,如不串門、不聚會,為什麼要這麼嚴?”等問題娓娓道來,把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目前,就在微博上,一人一句給 #溫州加油# 話題的閱讀量已突破了598萬。這場肺炎疫情,早已不是隻屬于某一群人的戰役。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我們看到的,是手足同袍,所有友好人士力量的彙聚。讓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好消息傳來。僅2月5号一天:

浙大一院7例患者出院。這其中,有2例是重型患者,有一例普通型患者是一位懷孕5周的孕婦。

上海3例确診病例痊愈出院。

陝西第三例治愈患者出院。

青海首批3例病例出院,最小的患者僅7歲。

2020年的開頭,異常艱難。

可這個寒冬,卻也因為一點一滴愛的彙聚,變得格外溫暖而充滿力量。

魯迅先生曾說過:“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團結一心,盡自己所能,扛起屬于自己的責任。

如果你問我,面對這場疫情,我們能做些什麼?

我想,普通的我們無法沖到最前線,但起碼可以做到:

謹遵醫囑,戴好口罩,不去人員密集的地方,養成洗手的習慣。

少為他人添些麻煩,少給醫生帶去負擔,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捐助一些醫用物資,不傳謠、不信謠。

這些,就是平凡的我們為遏制疫情所做的最大貢獻。

請堅信,黑夜翻面之後,會是新的白晝。

溫州加油!武漢加油!中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