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3-04-14 浏覽:
如果讓你以“廉潔”為題,你會怎麼寫?00後溫州姑娘董琰,對廉潔有自己獨到見解,她創作的小說《蓮與蠊》上月獲得成都首屆“濯錦杯”廉潔文學、書畫作品創作大賽專家團肯定,從2308篇文學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文學類特等獎(文學類僅一位特等獎)。
2004年12月,董琰出生于溫州鹿城,目前就讀于溫州大學小學教育專業,是一名大一學生。2022年10月,從小就熱愛閱讀、寫作的董琰,在大學軍訓期間看到了由成都市紀委監委、成都市委宣傳部主辦的首屆“濯錦杯”廉潔文學、書畫作品創作大賽征集的通知。“作為一名新時代大學生,在看到征集活動後,想到了廉潔這道‘時代命題’,就想嘗試創作投稿。”董琰說。
那麼,該如何創作?董琰花了兩天思考,最終決定:以創意為主,并結合自己在課本所學的知識,以漢字“廉”的誕生為主線,進行創作。她從構思到創作一共花了十幾天時間,整篇8505字的小說《蓮與蠊》完成。初讀《蓮與蠊》,可以看到講的是一個文字從誕生到尋找自身釋義過程的故事。再讀《蓮與蠊》,文中的廉潔文學令人深思。
在董琰看來,廉同蓮,正如小說中寫的:蓮姊說泥是她的娘,池泥載物潤無聲,千絲萬縷藕深耕。泥哺育了她,蓮不能忘本,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蓮死後,她也要反過來哺育泥土,然後再讓泥土長出花。其實廉官就是蓮,百姓便是泥。雖說父母官愛子民,但應該倒一下,百姓是父母,官是子女,百姓哺育了官。
那麼,是什麼樣的成長環境,讓董琰對廉潔有這樣深刻理解?據董琰的父親介紹,自己是一名出租車司機,她母親則是一名個體戶從業者,從小就沒時間關注孩子的學習,孩子能有這樣的理解全靠自己平時對知識的積累。
“其實,我們也是在女兒接到獲獎電話後,才得知她去參加了這麼個比賽。”董琰的父親說,這個月初跟女兒一起到成都領獎發現,除了女兒,其他獲獎的人都有一定閱曆,比如文學類一等獎的一名獲得者,是一名功成名就且已60多歲的人士。
“能夠得到專家們的認可,獲得特等獎,這讓我非常激動。今後,我将以學業為重,為以後創寫更多、更有意義的文字積累知識。”董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