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05-21 浏覽:
千年寥廓,始因一鬥懸城。相傳,東晉郭璞建城時,依據地理與天象布局,為永嘉郡城建造定下了規制藍圖,更是奠定了溫州獨特的鬥城格局肌理,賦予這座城市豐滿的靈魂和深厚的文化。上周末,溫州日報小記者俱樂部邀請溫州大學老師梁一粟帶領溫州日報小記者來到舊城西北隅的瓯江之濱,登臨郭公山,跟随郭璞的腳步尋山訪“友”,了解溫州的“前世今生”。
如果你是郭璞,會如何建城?
在介紹完相關背景後,梁一粟老師抛出了一個讓小記者們眼前一亮的問題:如果你是郭璞,會如何建城?會考慮哪些因素?
聽聞此題,小記者們立即化身一位位“小郭璞”,各樣有趣有料有深度的回答層出不窮。
“得考慮土質,不然房子建在上面容易塌……”、“老百姓用水要方便,道路規劃要合理……”、“我覺得最重要的因素還是要具備防禦功能……”
聽完小記者們的答案之後,梁一粟老師總結了兩點。首先,“不建瓯北建瓯南”。原來,江北“土輕”,即瓯江北岸的土壤為流水沖刷沉積下來的塗泥,土壤比重偏輕,含水率高,承載力低,而南岸的土壤則是山區沖刷沉積的沙礫土,承載力比江北要強。
其次,“山包城”,即依山勢而建。有山的保護,可抵禦外敵入侵,保平安。一千多年來,永嘉郡城曆經無數次兵戈災變,城府依然,民亦無恙。
因此,在郭公山頂的郭璞為永嘉郡城建造定下“連九鬥之山、通五行之水、鑿二十八宿井”的規制藍圖。狀如北鬥,故名鬥城,内側聯絡海壇、華蓋、積谷、松台、郭公山如鬥魁,而華蓋山鎖鬥口;外則接巽山、黃土、仁王山、靈官如鬥柄,而靈官又為輔星。
如今這九座山中尚存七座,黃土、仁王兩座已消失在歲月滌蕩中。
如果你生活在溫州古城,城内布局了解嗎?
解讀完溫州城的建城理念,小記者們沿着溫州古城地圖圍成一圈,梁一粟老師開始解讀古城地圖:溫州古城水網交錯,有着無數條四通八達的小河,并有28口井,确保城内居民吃水。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形成了“東廟、西居、南市、北埠、中子城”的郡城功能性布局……
知曉古城布局後,現場玩起了競賽遊戲:找古代地名。這是個拼眼速與腳速的遊戲,老師說出地名後,小記者需踩準相應地名。
瑞安門、永甯門、打繩巷……在熟悉的地名中,梁老師講起來一段段曆史,一個個古代老百姓的生活片段。
“啥?瑞安門就是現在的大南門啊!”、“原來永甯門就是現在的小南門啊”……在一次次恍然大悟的驚呼中,小記者們對溫州古城的印象更加深刻。
為了讓小記者們更加了解溫州的曆史,梁一粟老師利用郭公山台階上記錄溫州史的文字,設計了一個“拾級尋史”的遊戲。随着小記者們的拾級而上,溫州“前世今生”的這幅畫卷次第展現在他們眼前。
如果千年前登臨郭公山,會看到怎樣的江景?
“拾級尋史”遊戲結束後,小記者們圍坐在了郭公山山頂的。富覽亭是溫州三大名古亭,建于宋代。另兩座是華蓋山的大觀亭、積谷山的留雲亭。
伴随着“江流有聲”,小記者們在富覽亭中大聲朗誦古詩《冬日登富覽亭》、《郭公山》。在梁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下,小記者們好似坐上了“時光機”,回到了千年前的瓯江畔,看古人看過的江景,吹着吹過古人的江風,好不惬意。
“當我們站在郭公山上,俯瞰着這座美麗的城市,不禁為郭璞的智慧與勇氣所感動。他的故事将永遠镌刻在溫州的曆史長河中,成為後人傳頌的佳話。"小記者祝睿哲說,
“以前爸爸媽媽經常帶我從這前面經過,我一直不知道這是一座山,也不知道郭璞在溫州的曆史地位如此之高。”小記者陳奕骁說,這次文化根脈研學活動,不僅對溫州的“前世今生”有一個全新了解,同時“認識”了郭璞先生,并對老先生多了一份崇拜之情。
小記者梅淩晗說,不僅在進行郭公山建城溯源階梯競賽中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在學到到關于郭公山的多首古詩詞《冬日登富覽亭》,整場研學活動讓她意猶未盡。
相關鍊接:https://wdapp.wzrb.com.cn/app_pub/xw/jy/202405/t20240521_487228.html?docId=48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