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08-25 浏覽:
溫大“美育鄉村·山水詩韻”實踐隊:星空下開起“鄉村音樂會”,以美育研學助力鄉村振興
夜幕星空伴蟲鳴,音随心動樂無邊。日前,一場以“詩性栖居,藝術鄉建”為名的鄉村音樂會在永嘉縣鶴盛鎮鶴陽村舉行。本土的“寬闊樂隊”、溫州大學山水詩韻社會實踐隊的同學們和村民們圍坐一圈,在星光璀璨的夜晚遠離城市的喧嚣,感受音樂與鄉村的完美融合。鄉村民謠的淳樸、交響樂的震撼、音符的流淌……每一首都動人心弦,快樂爆表。
據悉,溫州大學“美育鄉村·山水詩韻”實踐隊近日來到風光旖旎的楠溪江中遊鶴陽村,通過實地調研、文化體驗、藝術鄉建等形式,探尋鶴陽村文化傳承與特色開發之路,以校地合作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在鶴陽村文化特派員黃建峰書記的帶領下,實踐隊成員們沿着謝公亭-水電站-蘭玉亭-環翠書院-紅楓古道-番薯棗非遺工廠的路線,結合鶴陽村的特色找尋研學課程生長點。昔日繁華的“鶴陽八景”如今大都已褪去往日的光輝,留下的隻是斑駁的痕迹和歲月的滄桑。“我們認為,可以在原來的‘鶴陽八景’的基礎上,針對目前鶴陽的發展狀況打造‘鶴陽新八景’,賦予古村落新的生命力,助力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實踐隊成員張瑜表示。
番薯削皮、清洗、切條、蒸煮、烘烤、打包裝貨……移步當地特色的番薯棗工坊,實踐隊成員了解到,這一工坊通過探索“黨建+共富工坊”發展路子,大力發展“黨支部+合作社+黨員+農戶”等産業化經營模式。實踐隊成員晏宛婷認為,這一工坊不僅傳承和弘揚了永嘉傳統美食手工藝,還有效推動周邊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再造“共富細胞”。
此番來到鶴陽村,不僅是對傳統村落文化底蘊的深入探索,更是大學生将美育理念融入鄉村發展的生動實踐。下一步,實踐隊将立足當地豐富的文旅資源,推進“研學+文化”“旅遊+教育”融合發展,推出系列美育實踐活動,不斷擦亮鶴陽村“藝術鄉建”的新業态品牌,推動研學教育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溫大建築工程學院“古建巡禮”暑期社會實踐隊:守護鄉村的“獨家記憶”
7月11日,綠意繁盛的溫州市永嘉縣楠溪江芙蓉古村迎來了一群年輕的守護者,他們的到來讓這座有着“中國鄉土文化的史書庫”“中國建築曆史的博物館”美譽的千年古村落煥發出新的活力。
這支隊伍便是溫州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古建巡禮”暑期社會實踐隊。作為溫州大學建築工程學院的傳承傳統文化的實踐隊,自2015年組建以來,“古建巡禮”暑期社會實踐隊便将守護古建築的信念镌刻到思想中、滲透到行動中。九年間,隊員們走出校園,先後赴永嘉楠溪江畔、泰順泗溪、蒼南礬山古鎮、瓯海梧田老街、瑞安曹村東岙文化禮堂等多地探尋古建築。在尋訪古建蹤迹、鑒賞時光紋理的過程中,隊員們時常感歎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更被古建築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和智慧所折服,也愈發堅定了守護古建築的信心和決心。
“守護古建,就是守護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和精粹。作為大學生,我們要用自己的方式保護祖先留下的文化寶藏。”此次在對楠溪江芙蓉古村的探訪中,溫州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古建巡禮”實踐團隊對村落中的古建築進行實地測繪,全面精準掌握古建築的數據情況。同時,隊員們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将所學專業充分融入實地,他們以建築學專業為主,以其他專業為輔,經過多番研究,終于探索出了一種古村落保護與修繕新方式、發展新模式--3D混凝土打印智能建造技術。隊員們在美麗的楠溪江畔,通過數據分析、古建築再設計構建數字化古建築模型,運用這種新技術,現場還原、建造楠溪江古建築的構件,千年古建築瞬間綻放出嶄新的魅力。
在對芙蓉古村的探訪中,實踐隊隊員們深入了解了古建築保護工作的現狀。由于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勞動力市場出現勞動力短缺等現象,楠溪江等地的古建築保護與修繕成本不斷提高,工作進展舉步維艱。這讓大家意識到了守護古建築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于是,在溫州大學建築工程學院老師的帶領下,隊員們結合實際,潛心研究更為高效、智慧化的古建築修複新手段。希望因此突破古建築保護和修繕上的困境。
“3D混凝土打印智能建造技術可以提高古建築修繕效率和建築質量,同時,大大降低建造成本,降低修繕資金上的困難。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具體實踐,積極探索和推廣3D打印智能建造技術,讓古建築保護更加高效、智能、便捷,以實際行動助力溫州楠溪江地區更好發展。”一位隊員說道,“希望通過努力,加強社會大衆的古建保護意識,讓更多的人認識古建築,一起守護古建築,不要讓祖先留下的寶物成為曆史的絕唱。”
為了更好傳播古建保護相關知識,“古建巡禮”實踐團隊還開展了古建保護主體專題宣講活動,隊員們向往來的鄉民和遊客們娓娓道來古建所展現的時光之美,徐徐揭開古建築的神秘面紗,鼓勵号召更多人為保護古建築獻策聚力。
溫州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古建巡禮”暑期社會實踐隊将持續利用智慧化手段,在鄉村古建築保護的征途中探索前進,守護好鄉村“獨家記憶”,為古建煥發新生不遺餘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挺膺擔當。
溫大“籽籽同心”實踐隊:足迹踏遍新疆、西藏等八地,唱響民族共富“青年之歌”
正是盛夏,來自溫州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的維吾爾族學生唐努爾·塔伊爾可沒有閑着。她在美麗的家鄉新疆喀什拜訪了近20位老人,同他們話家長裡短,聊老年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聽他們講述時代變遷下祖國邊疆地區的滄海桑田、波瀾壯闊。
原來,唐努爾是溫州大學“籽籽同心”少數民族社會實踐隊的一員,這是該校“石榴花開”民族工作室指導下的一支以少數民族同學為主的社會實踐隊。團隊成員涵蓋維吾爾族、藏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等民族。自7月起,實踐隊以“共同富裕視角下少數民族老人的‘再社會化’”為研究主題,實地調研新疆、西藏8個地區,深度訪談約300名少數民族老人,發放1000餘份問卷,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筆端書寫民族聲音。
選擇“少數民族老人‘再社會化’作為調研主題,是同學們深思熟慮的結果。“少數民族老人更加通曉本民族的曆史和文化。他們不僅是中國社會發展建設的參與者,還是時代變遷下曆史的見證者。”實踐隊隊長、藏族女孩紮西央宗告訴我們,與老年人群體面對面交流,同學們可以從民族視野和地域特色來感悟“共同富裕”背景下個體的、民族的蛻變和成長。
與此同時,随着民族地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少數民族老人的生活節奏、經濟狀況、身心狀态、社會交往等也随之發生改變,他們在原來“社會化”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群體和社會的文化。這就是“再社會化”過程。“我們更希望去了解的是,少數民族老人在這一過程中發生了哪些改變?他們遇到了什麼困難?又希望得到什麼幫助?”紮央說。
據悉,“籽籽同心”實踐隊采訪到的少數民族老人身份多樣。有曾在機關單位工作的藏族女性,唱響鄉村振興之歌的高原牧民,也有傳承維吾爾族歌謠的文化工作者……他們親曆百丈巨橋直跨江海、千頃黃沙變綠州、萬裡高鐵穿越山嶺……同時,他們也因為人工智能時代“數字鴻溝”的存在感到迷茫,因為社交圈子的狹窄感到孤獨和寂寞。那些娓娓道來的人生故事,不僅僅是個人叙事,還是共同富裕的曆史演變和民族地區發展交織下的時代叙事。
“我們希望用初心和熱愛踏遍山河四海,隻為聆聽最鮮活的生命細節,挖掘最真實的共富故事。”截至目前,“籽籽同心”實踐隊累計訪談約1200分鐘,形成初始錄音材料超1000分鐘、初始視頻材料931分鐘、初始一手照片材料192張,計劃後期整理形成約10萬字的人物訪談錄。與此同時,同學們還将依據問卷數據和訪談結果,撰寫形成一份高質量的調研報告,總結梳理少數民族老人的“再社會化”現狀,并提出優化路徑。
溫大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益行暑期社會實踐隊:文創助殘,共築夢想
近日,溫州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益行暑期社會實踐隊的成員們驅車前往位于龍灣區青苗殘疾人之家。當天,他們給學員們帶來了一堂充滿愛心、溫暖和創造力的手工課,同時也約好了下一次的見面。其實,這不是他們第一次來到殘疾人之家授課,在此之前,包括瓯海區南白象殘疾人之家,鹿城區南郊殘疾人之家等多地殘疾人之家,都已與“溫州大學益行暑期社會實踐隊”建立了類似的合作關系。
“益行暑期社會實踐隊”緣起“溫州大學單腳鞋銀行”——緻力于為單腳殘障人士提供免費鞋子,幫助他們解決生活難題,以“自願參加,量力而行;講求實效,持之以恒”為宗旨,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今年,實踐隊以“益起向未來”為主題,聚焦殘障人士的就業和生活困境,通過“文創助殘”的創新模式,為殘障人士搭建藝術創作的平台,促進他們的社會融入和就業發展。殘障人士作為社會中的特殊群體,面臨着生活、學習和工作等多方面的挑戰。他們可能因為殘障而感到被邊緣化,面臨就業困難等問題。實踐隊利用文化創意産業的力量,搭建殘疾人夢想與就業的橋梁,推動殘疾人小康進程。
為确保活動順利進行,“益行暑期社會實踐隊”制作了詳細的計劃。首先,在校園内招募有着公益熱忱的實踐隊隊員以确保教學質量。隊員們經過調研後,設計出适合殘障人士的手工課程。在不斷地改進優化後,隊員們帶着課程走進殘疾人之家,教授他們制作流沙畫、絲網花、串珠、超輕黏土、扭扭棒、不織布等文創産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必扶志,扶貧必扶智”,所以他們的課程十分注重個性化,鼓勵殘障人士發揮自身特長,創作出具有獨特風格和特色的作品。實踐隊也将将組織文創聯名義賣活動,将殘障人士制作的文創産品進行義賣,所得資金将用于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同時,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宣傳“文創助殘”項目,呼籲社會關注和支持殘障人士,擴大項目社會影響力。
項目成立至今,“益行暑期社會實踐隊”已在瓯海區、鹿城區、龍灣區等地的主要殘疾人之家走訪并進行手工教學實踐,并且已經與多地殘疾人之家建立了合作關系,開展了二十餘次手工教學活動,服務千餘人次。在一次次實踐中,隊員們看到了殘障人士在藝術創作中取得顯著進步,自信心也得到提升。他們期望文創聯名義賣活動能取得圓滿成功,為殘障人士帶來一定經濟收益。不僅如此,該項目也讓同學們在實踐中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未來,“益行暑期社會實踐隊”将繼續秉承“做有地方特色、有溫度的志願服務”理念,不斷探索創新服務模式,為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群送去關愛與溫暖,讓愛與創意在更廣闊的空間裡傳遞與綻放。
相關鍊接:https://wdapp.wzrb.com.cn/app_pub/xw/jy/202407/t20240716_499553.html?docId=499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