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視野 > 正文
教育人物
教院年鑒
學院要聞
媒體視野
學術動态
理論學習
教院掠影
學生公告
系所新聞
班級新聞
學生風采
視頻專區
信息公開
教院榮譽
人才招聘
下載中心

學院首頁

中國網:校社聯動 雙向賦能 激發基層治理新活力 ——溫州市瓯海區茶山街道博園社區

發布日期:2024-11-30 浏覽:

博園社區坐落于瓯海區茶山街道大學城中心區域,常住人口7000餘人,毗鄰溫州大學、溫州醫科大學等5所高校,輻射服務7萬餘名高校師生。近年來,社區堅持黨建引領,以多方需求為導向、以校社共建為橋梁,着力打造“校社聯動 幸福博園”的特色黨建品牌,為基層治理工作注入新動能、激發新活力。社區先後獲得浙江省首批省級引領型社區、省級示範黨群服務中心,全市“共享社·幸福裡”引領型(五星級)樣闆社區等榮譽,同時在今年七月評為了省級“紅色根脈”強基示範社區。

一、黨建引領,擴大共建朋友圈

一是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博園社區在職黨員141人,多為高校教師。社區充分發揮轄區在職黨員群體數量多、理論水平高、專業技能硬和領導能力強的優勢,推出“我為社區當一天值日生”活動,由在職黨員帶領青少年參與社區共建。并深化在職黨員“雙報到”活動,通過在職黨員微信管理群定期發布志願服務活動,鼓勵在職黨員帶頭參與社區共建,其中由在職黨員主辦的“論語一百”親子閱讀特色課程深受居民喜歡,二是網格微治聚勢賦能。社區劃分有4個網格、23個微網格。我們健全“1+1+3+N”網格隊伍構架,推動25名在冊黨員下沉微網格認領服務崗位,配強“紅色管家”服務力量,壓實每周一夜查機制。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強化網格微治理,根據居民需求,優化青少年活動陣地布局,增設乒乓桌、塗鴉牆等,并與老年學校聯合在社區三樓增設舞蹈聲樂室,實現居民有需求社區有回應。今年以來共通過網格收集群衆訴求24件,協調解決問題21件。三是校社聯建彙聚合力。與5所高校的16個團隊簽訂黨建聯建協議,構建多元共建體系,常态化開展精神文明聯創、服務難題聯解、公益事業聯辦等活動,其中有溫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聯合開展的“校社聯動 為愛而購”綠色農産品愛心義賣深受廣大居民歡迎,高校學生通過自身參與育種、種植的蔬菜水果通過義賣募集善款捐至社區慈善工作室,以自身的參與為慈善事業注入一份青春力量。據統計今年累計與各團隊開展各類黨建聯建活動60餘場。同時社區積極探索大學生社區微公益創投新模式,由社區梳理基層治理難點,制定“微創投項目”,向各大高校團隊征集優秀方案,實現陣地優化提升。并創建文明城市點位高校團隊“助管制”,助推社區治理升級。

二、多元平台,激活共治内生力

一是聚焦三方協同,辦好民生“大小事”。堅持以“黨建引領、多元協商”為核心,社區、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三方協同治理為抓手,聚焦居民需求推動小區事務共商、服務共抓、矛盾共管,開展每周一碰頭、每月一例會、每季一通報,每年一評議履職。在求知公寓截污納管工作中,社區牽頭尋求上級相關部門協調;業委會代表業主利益參與決策;物業排摸問題提供數據支撐,三方明确職責形成工作合力,最終有效解決困擾小區多年的電井雨水倒灌、污水排放等民生問題。今年以來,社區通過三方協同機制解決了小區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快遞櫃安置、垃圾屋建設、防火門更換等民生要事20餘件。二是聚焦居民自治,提升治理“鄰聚力”。以黨群服務中心為陣地,以活動為載體,以鄰裡達人居民為紐帶,引導小區居民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進而參與社區治理。今年已成功舉辦大型鄰裡服務集市3場,引導社區居民志願參與社區平安巡防等活動達1000餘人次。另外,自去年博園社區打造省級示範黨群服務中心以來,社區探索達人聯動模式,成功引入李炎(體育健身指導)、朱瑞君(手工制作)、胡鑄鑫(攝影拍照)、陳新安(健康指導)、刁新華(健康義診)等達人,創辦社區達人工作室、幸福小站等志願服務品牌,為轄區居民提供縫紉、配鎖、水電、理發等便民服務。并固定每月15日為“社區達人服務日”,在此期間集齊所有達人為居民服務。同時推出居民“自助服務”,實現居民互幫互助。三是聚焦校社聯動,創新延伸“服務鍊”。創新“1+5”服務模式,即打造1個博園志願者樞紐站,聯動轄區5所高校志願服務組織。社區積極梳理資源、服務、項目三張清單,鍊接轄區資源,實現社區與高校志願服務供需信息對稱。成功引入溫州商學院、溫州大學、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及溫州醫科大學高校志願團隊,按需設置文明巡查崗、社區服務崗、環境衛生崗等多種崗位,定期在轄區内開展垃圾分類、河道巡查、消防檢查等社區治理服務。目前累計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200餘場,服務時長近1600小時。社區還邀請第三方機構作為指導顧問,開設志願者禮儀、服務注意事項等知識培訓來提高服務質量。旨在未來将其打造成為茶山街道的志願服務調度中心,滿足轄區居民服務的同時将服務輸出輻射到周邊更多的村居。

三、示範帶動,構建共享新常

一是“博園學堂”擦亮黨建品牌。組建以“高校教師+鄰裡達人+社會組織”為主體的博園學堂教師團隊,按“小朋友、大朋友、老朋友”三類群體不同需求拟定課程表,打造全齡友好的“博園學堂”豐富居民文化生活。一方面社區聯合“溫大知心姐姐”、“溫商E米陽光”兩支優質的學生服務團隊,合力打造小朋友們專屬的“周六課堂”,提供作業輔導講解、多元化主題課程等服務,深受家長小朋友的喜愛,為此社區還特地開展了為期14天的暑期班。另一方面社區還推出了大朋友的瑜伽公益課,老朋友的老年舞蹈團,小朋友的“遇見小古文”公益課等三個精品課程,旨在讓更多的居民走出家門,參與到社區活動中,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感,今年以來,累計舉行文化活動180餘場,惠及周邊各個村社。二是“服務兌換”用活共享陣地。以社區“共享社·幸福裡”建設為契機,打造達人室、自習室、百姓健身房、瑜伽房、百姓舞台等8大共享空間場景,堅持“用陣地吸引人、用活動凝聚人”,制定志願服務積分兌換共享空間使用制度,對社會組織、鄰裡達人開展志願服務進行量化賦分,利用二維碼預約模式,兌換共享空間免費使用權限,提升參與志願服務積極性,自兌換服務開展以來已累計兌換陣地使用場次50餘場。三是“校地融合”賦能幸福鄰裡。創新探索高校“特色課程進社區”教育實踐新模式,如開展的溫州醫科大學中醫健康養生課程、溫州肯恩大學的趣味英語課程、溫大心理教育主任張海音老師的隔代教育課程、溫大胡鑄鑫老師的手機攝影課程、溫大張春雷老師的兒童古文課程等。社區在為高校教師、學生提供社區服務平台的同時,社區居民能共享高校的人才資源,提升社區居民幸福感。

下一步,我們将繼續發揮好溫州大學城所在社區的地域優勢,充分發揮高校教師和學生的專業特長,探索“博”采衆長春色滿“園”的博園特色的“校社聯動”模式,動員引導高校、社區居民、社會組織等各方深度參與社區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讓幸福遍布博園的每一個角落。

相關鍊接:http://zw.china.com.cn/2024-11/26/content_1175694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