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4-27 浏覽:
當前,不少幼兒園都在進行融合教育的嘗試,越來越多的孤獨症兒童得以進入幼兒園。教師雖懷揣熱情,但集體活動中突如其來的尖叫和亂走、自主遊戲時重複轉圈的刻闆行為,總會令他們手足無措。他們坦言:“想幫又不知道怎麼幫,我們的特教知識太有限了。”在此背景下,溫州大學孤獨症兒童教育與康複研究中心聯合基地園所,試圖通過四輪螺旋式教研,以“教師認知突破—同伴支持網絡建設—兒童關系重構—家園生态共振”的遞進式研究,建立“讓每個孩子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長方式”的包容性融合教育生态。
突破認知:
看見不一樣的學習方式
傳統的融合教育常将孤獨症兒童的行為問題視為需要矯正的對象,我們試圖引導教師突破認知,讓其從行為矯正轉向理解兒童的個别化特質。
豆豆(化名)所在班級的教師說,豆豆總在集體活動時突然拍打桌面,用安靜手勢反複提醒也沒用。教師覺得,豆豆更适合到特殊教育機構去。
豆豆真的無法适應幼兒園嗎?教研組調取了3天的活動錄像,結果發現,豆豆在自主遊戲時能安靜地拼插雪花片長達15分鐘,以至于外來觀摩的教師并沒有發現他的異常。這颠覆了教師的認知,原來,豆豆的行為問題,根源在于環境壓力,而非故意搗亂。
接下來,我們請大家一起回憶豆豆的“安靜時刻”。那些碎片化的“成功案例”讓教師進一步意識到,剝離行為管理的慣性思維,用孤獨症兒童需要的方式與其互動,可能會打開和豆豆的溝通之門。
教研組将“與孤獨症兒童言語互動宜采用的關鍵行為”教給教師,比如,“說話速度慢”“多描述而非提問”等。教師嘗試在日常生活中與豆豆互動,并在集體活動時安排豆豆做與活動相關且他喜歡的事,從而給豆豆适應的時間。
集體參與:
編織同伴支持網
突破認知讓教師跳出了思維誤區,但每名教師要兼顧幾十個孩子,每天隻能抽出很少的時間和豆豆互動,效果有限。因此,教研進入第二階段——同伴支持。
我們請教師将目光轉向豆豆身邊的同伴,教師順勢提出問題:“誰可以和我一起幫助豆豆?”受到教師的影響,其他孩子也表現出幫扶意願:朵朵悄悄把豆豆跑丢的鞋子擺回鞋架,明明主動坐在豆豆身旁疊積木……但教師對此存疑:“孩子自己都需要照顧,真能成為有效的支持力量嗎?”
為此,教研組啟動了為期兩周的“同伴觀察接力”研究,要求教師每天記錄3個有效幫扶片段。結果令人驚訝:多數孩子能識别豆豆的焦慮信号(如捂耳朵表示噪聲太大),并會使用簡化的語言與其溝通。最典型的是豆豆和朵朵的故事:豆豆在角落推玩具卡車,朵朵模仿教師此前的做法,舉着樹葉說“卡車要運樹葉啦”,成功将豆豆引入合作遊戲。這些證據讓教師意識到,孩子樸素的互動策略,比成人的程式化幹預更貼近兒童社交本質。
接下來,教研組與教師一起,分析“與孤獨症兒童言語互動宜采用的關鍵行為”,篩選出适合普通孩子參與的活動,比如“填空小天才”。玩“喂娃娃吃藥”遊戲時,孩子把藥放在娃娃嘴邊,說“娃娃要吃……”等豆豆來接。若豆豆沒說出“藥”字,同伴就幫他說出來。當豆豆有機會說一些簡單的詞彙後,他更愛表達了。
關系重構:
從單向幫扶轉向互相學習
當普通孩子頻繁說出“我今天又幫了豆豆”時,教研組敏銳意識到,接下來的教研,要從“我能為他做什麼”轉向“我們能向彼此學習什麼”。
教研組制作了“日常優勢觀察卡”,重新觀察豆豆,發現他整理蠟筆時分類特别嚴謹,對班級物品位置記憶也很精準。于是,教師将圖書角的整理交給豆豆,還委托他當“安全小哨兵”,核查每個角落教具的完整性。
其他孩子也發現了豆豆的優點:“豆豆擺碗筷最整齊!”“他從不搶别人的玩具!”當他們開始發自内心地欣賞豆豆時,這個蜷縮在自我世界裡的孩子有了安全感,他每天早早到園整理書架,亂跑現象也開始減少,和同伴的眼神接觸增多,有時還會主動說話呢。
家長接納:
建立幼兒園外部支持系統
當幼兒園内部的變革初見成效,是時候将家庭納入其中了。怎樣讓家長接納孤獨症兒童與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教研組确定了“真實展現與沉浸式感受相結合”的家長工作思路。
首先,教師與家長一起分析普通孩子和豆豆相處的視頻片段,看看普通孩子在這一過程中的發展。其次,教師展示參與陪伴計劃的普通孩子的評估數據,結果顯示,孩子的同理心、自主解決沖突的能力、責任心等指标,均大幅提升。家長懸着的心終于放了下來,初步接納了孤獨症兒童。
在此基礎上,教研組設計了一場沉浸式體驗活動——“奇特家長會”。會議中,優美的音樂慢慢消失,被刺耳的話筒噪聲取代;光線從柔變強,會議室如同鎂光燈下的舞台。家長竊竊私語,焦灼不安。這時,教師向家長道歉并解釋,這是一場獨特的體驗活動,它展示的是多數孤獨症兒童存在的感統異常現象,普通光線對他們來說可能很刺眼,普通聲音對他們來說可能很刺耳,這也是他們行為問題的根源之一。家長感到震驚,原來這麼小的孩子竟然承受了這麼多。
教師還向家長展示了孩子的畫,由于孤獨症兒童很依賴視覺信息,孩子就幫豆豆畫了各種畫,如一日生活流程、各位教師的長相等,每根線條都代表千方百計想把事情說清楚的熱情。家長再次感到不可思議,原來孩子辦法這麼多。
“奇特家長會”後,家長看孩子的眼神都不一樣了。他們在思考:也許自己低估了孩子的潛力,也許與孤獨症兒童一起,自己的孩子會更好地成長。
(作者張玉敏系甯波大學教師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副教授,李曉燕系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27日第2版
相關鍊接:https://share.app3.jyb.cn/paper_d/f61eaacacb4b2281f6e0578a0a3970ca?from=VjZDc29lWmRlREZnUWRtcXVVam1CR3BEeDZ2eU5kbHVCbE1xTVoxZU4rcnpUQUptaHpSejhLMjVnajdZdEl2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