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12-22 浏覽:
本報記者 潘舒暢
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合适的教育?我們的基礎教育應怎樣改革,才能因勢利導發揮孩子個性?上周三下午,浙江大學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博士生導師祝懷新做客溫州大學羅山講堂,給該校學生教師以及我市部分中小學校老師帶來一場名為“歐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題演講。
教育沒有标準答案
講座一開場,祝教授就以生動形象的例子,闡述了當下的教育現狀:孩子課業負擔重、精神壓力大,家長為了分數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個性發展。這一點,引發在場師生的共鳴。
“我們傳統的基礎教育,一直是在行為主義教育觀的理論指導下進行。課堂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填鴨式地學習,選拔的标準則是以考分論高低。這就導緻學生思維空間受限、學習被動、無法深刻領悟各學科基本建構和含義,自然也較難培養出個性鮮明、綜合能力強的學生。”
在他看來,強調知識相對性、個人性、情境性、文化性,以及知識是由學習主體主動建構獲得的建構主義教育觀理論,才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宗旨所在。
現場,他講述了曾赴英國做學術交流的一個案例。“你們想知道英國的曆史課是怎麼上的嗎?他們老師在向學生講述一個曆史事件時,不是照搬課本,而是将孩子們分成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分頭去圖書館查找資料、進行摘錄,組員們經過讨論,形成對這一曆史事件的看法,再帶到課堂上由小組代表輪流發言,這樣一節曆史課就過去了。”
祝教授說,在英國老師眼裡,教育沒有标準答案,老師也無需死闆地按照教學大綱上課,他們着重培養孩子們的思辨性思維,包容并鼓勵孩子們對既定事件提出不同看法甚至是質疑,這便是歐美基礎教育與中國傳統教育的不同之處。
教育還應培養思維方式
祝教授的這一觀點,引發在場一位小學校長的共鳴。他說,目前國家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改革,便是以建構主義教育觀為指導的。“幾乎所有學校都開設了實踐課和學生社團,老師隻提供引導和幫助,課堂以學生為主導的,讓他們的個性和愛好得到培養和發揮。”
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然而在祝教授看來,要深入推動基礎教育改革,僅靠開設實驗課和學生社團顯然是不夠的。“中國學生最擅長解奧數題目,但最終拿到最高數學獎的,都不是中國人。這就說明,西方教育制度培養出來的學生,對學科基本建構和含義的理解方面,比中國學生要略勝一籌。我們的教育關注對知識量的積累,他們則更關注如何令學生腦洞大開。”
通過對歐美基礎教育和中國傳統教育的比較,祝教授得出基礎教育教學策略應該是以解決學生疑問為核心。讓孩子們圍繞問題進行小組讨論,在團結協作中學會思考,培養思維能力,鍛煉動手操作、實踐應用能力和口才,這樣我們的基礎教育才會越辦越好。
溫州大學羅山講堂創辦于2007年,每月一期,邀請國内外一流專家學者來校主講。講堂面向全校師生,并向社會開放,以此搭建校内外學科之間、學者之間、師生之間的學術交流橋梁。
羅山講堂分前沿講壇、人文論壇、地方論壇三部分, 溫籍中國科學院院士、天體力學家孫義燧,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領軍人物鐘啟泉等都曾做客羅山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