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當前位置: 首頁 > 系所新聞 > 正文
教育人物
教院年鑒
學院要聞
媒體視野
學術動态
廉政微課
教院掠影
學生公告
系所新聞
班級新聞
學生風采
視頻專區
信息公開
教院榮譽
人才招聘
下載中心

學院首頁

與時俱進,道阻且長

 ——《教育數字化轉型走向智慧教育》專題講座


發布日期:2023-05-10 浏覽:

教育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時代趨勢,2023年5月5日下午,我系有幸邀請到了祝智庭教授于南校區9C301開展了主題為《教育數字化轉型走向智慧教育》的講座。

祝智庭,華東師大終身教授,教育技術學博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标準委員會主任;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指導專家組副組長;全國信息技術标準化委員會專家委員;國家級教師培訓管理者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UNESCO高等教育創新研究中心特聘顧問。

本次講座,祝智庭教授從“教育數字化轉型正在興起”“智慧教育引領教育數字化轉型”“智慧教育實踐案例點彩與行動建議”等三個方面系統闡述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意義與方式。

一、教育數字化轉型正在興起

祝智庭教授先是從不同角度為同學們介紹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趨勢。包括21世紀我國教育信息化/數字化實踐軌迹、數字達爾文主義“轉型=創新+進化”、UNESCO等國際組織“連通學校,賦能學習者”、歐盟“教育和培訓體系日益成為數字轉型的一部分”以及教育數字轉型“3D”模式。

15B2E

17C67

祝智庭教授指出,面對教育的數字化轉型,要着眼于數字化轉型融入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四個象限,即“數字管理”“數字治理”“數字創新”“數字轉型”。祝智庭教授将閘北八中劉京海校長的“信條”提煉成了兩句話“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因為看見,所以相信”。祝智庭教授強調,作為教育技術從業人員,更要做到“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此外,祝智庭教授精要介紹了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通用模型(PPTD)、教育數字轉型六大技術應用場景、世界經濟論壇發布學校4.0框架、教育4.0的九大趨勢、美國圍繞21世紀教育改革于2005年提出的“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範式等。在此,祝智庭教授強調了美國提煉出的“學生為中心”模式的五大要素:學生主體,社會嵌入,個性化-針對性-情境化,“開牆”辦學,能力本位。

基于對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綜合認知,祝智庭教授提出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三條原則:學為中心,适性服務;需求驅動,開放創新;人機協同,數據賦能。祝智庭教授認為:“教育數字轉型是人為的社會文化“轉基因”工程,在傳統文化進程中植入新的教育文化基因。”

教育數字化轉型如何将外驅力轉化為内驅力?祝智庭教授指出“‘适需服務’是未來教育系統的基本功能特征”,并提出了應對不同數字化轉型情況的“四論”。即适用于教育系統規劃與政策設計的進化論、适用于教改研究與實踐的催化論、适用于應對災變的應變論以及适合于教育研究的嬗變論。

二、智慧教育引領教育數字化轉型

設計是人類的第三文化智慧,而祝智庭教授指出“設計思維是教育數字轉型創新發展的關鍵要素”。祝智庭教授為同學們展示了其整理的“智慧教育研究框架”,強調“智慧教育永遠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另外,祝智庭教授給出了基于自己獨特理解的智慧教育的定義:智慧教育是通過人機協同作用以創變教學過程與促進學習者美好發展的未來教育範式。該定義主要強調智慧教育的六大特征:精準、個性、優化、協同、思維、創造。

精準,基于數據的精準決策是智慧教育的技術優勢。祝智庭教授通過展示一份較難的數學試卷講評(數據分析)、一份較難的數學試卷講評(因材施教)等案例,體現了精準教學高教減負的作用以及精準服務促進個性學習的作用。祝智庭教授提醒“教育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所以千萬不要評價‘精準教育’好不好。”

個性,所有教育創新的第一選項。“個性化學習的重點是讓學習者選擇對他們最有利的學習方式。”祝智庭教授利用一張韋恩圖清晰明了地解釋了差異化、個别化、學生主體性和個性化之間的聯系——個性化是差異化、個别化、學生主體性三者的共同的子集。

優化,創造愉悅的學習體驗。祝智庭教授強調了三個方面的優化:流程優化的顯著成效是翻轉課堂,利用計算機輔助抽象藝術創作的教學環節優以及動态優化的敏捷課堂教學。

協同,技術支持的智慧學習新生态,包括人際協同和人機(技)協同兩部分。祝智庭教授認為“團隊教學有利于激發集體實踐智慧”“要确立人機分工的底線思維,充分利用機器(智能技術)去做事,達到人機(技)協同”。祝智庭教授指出人技協同教學将成新常态。

思維,智慧教育的“煉金術”。智能時代必須發展高意識學習。學習意識發展有不知何為不知,知道何為不知,知道何為已知,不知何為已知四階段。祝智庭教授總結了高意識學習的七個核心要素為願景意識、問題意識、創造意識、協同意識、審辯意識、價值意識、主體意識。祝智庭教授指出思維組态已經從邏輯、發散、審辨的經典思維發展到設計、系統、計算的新式思維。

創造,生命增值的美好體驗。把握問題是創造之源。為了能夠到達創造目的,在工程技術領域:解決問題是滿足現實需求;發現問題是創造潛在需求。在此基礎上,祝智庭教授提出了“将理論與實踐貫通”的智慧環。

三、智慧教育實踐案例點彩與行動建議

在這一部分,祝智庭教授展示了多個精選案例,如構建混合現實智慧教室,沉浸式實訓環境(VR)SIMSchool,山東濰坊昌樂一中創造大規模翻轉課堂教學範式,“三步五環”教學模式,學生自制視頻微課等。祝智庭教授認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踐邏輯采用了新舊模式并軌/切換,并提出了設計智慧驅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研究六條導向、三條方案和八條原則。祝智庭教授指出新時代教師應有技術賦能,優質公平的新覺悟。

祝智庭教授總結了智慧教育引領教育數字化轉型“悟道”四條:科學研究發現規律(科學性)、技術應用實現價值(技術性)、創意設計提升價值(藝術性)、文化取向決定價值(人文性)。

最後,祝智庭教授用一段話與大家共勉:“智慧教育是科學性、技術性、藝術性、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其核心價值是使學生獲得美好的學習發展體驗。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價值增長來自技術、設計、文化之融創智慧,其持久健康發展有賴于深入研究以發現生态化學習新規律。”

返回頂部
返回上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