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報10月11日頭版頭條報道我校教師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兒童劇編演及教學模式創新,全文如下:
溫州大學學生自編自演兒童劇
給小朋友“講”好聽的故事
□本報記者 楊志剛 通訊員 林琛琛
“大姐姐,你演的小貓真像,你們什麼時候再來給我們演出啊?”“大姐姐,這個節目真好看,請你們再給我們表演一個,好嗎?”……10月10日,溫州大學教師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學生來到溫州瓯海區茶山鎮幼兒園,繪聲繪色地表演了自編的童話劇《一隻小黑貓》,受到了小朋友們的“熱捧”,紛紛要求再給他們表演節目。
從2009年6月首次公演至今,溫州大學教師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學生已經向社會自編自演了21場兒童劇,共計節目100多個,觀衆達到了上萬名。從市區到海島再到農村,給小朋友們“講”好聽的故事,成了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而免費觀看精彩紛呈的兒童劇,則成了溫州兒童的期盼。
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
如何強化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他們的音樂、舞蹈、繪畫、體操、語言藝術等能力?2000年起,溫州大學教師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學前教育專業依托《兒童文學》課程中的兒童劇内容,對傳統的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類課程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創新,嘗試開展以兒童劇為載體的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
學生人人參與創編與表演,從編寫劇本到自導自演,從舞美台景設計制作到音樂配音,從人物造型到化妝設計,也由學生獨立完成。經過一年時間的精心準備,2009年6月7日,溫州大學教師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學前教育專業面向社會進行了首場公益彙演,為剛剛度過“六一”的500多名兒童獻上了一份遲到的節日禮物。
《羊羊羊》、《愛護牙齒》、《神奇的武器》、《灰姑娘》、《五個煎餅卷》和《小公主遊蔬菜王國》等6個節目,生動活潑地展現了淺顯易懂的生活道理,充滿童趣的現場布景,聲光電等多媒體的運用,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故事讓小朋友們看得如癡如醉,在場的家長也不時發出會心的微笑。
“爸爸,我一定要努力學習本領,要不然就會像那隻貓咪一樣,差點被老鼠吃了。”“媽媽,我以後不會挑食了,小公主那麼美麗,因為不愛吃蔬菜變得又肥又胖,太難看了。”……小朋友一邊看着台上精彩的演出,一邊這樣悄悄告訴他們的父母。
“看童話劇讓孩子受益匪淺。”溫州市上陡門中心幼兒園家長黃麗告訴記者,這幾年來一直帶女兒來看,孩子每次都很開心地看完了全場,這些兒童劇沒有采用說教的方式,孩子從中能明白最簡單的美和醜、善和惡,這對她的成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效果比大人給她說教好多了。
“這真是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溫州大學教師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副院長孫芙蓉介紹,因為孩子們的喜歡,每場公演的500多張票總是沒幾分鐘就一搶而空,經常出現一票難求的現象;因為家長和孩子的強烈要求,每年“六一”期間時常要加演好幾場;為讓更多孩子也能享受藝術的快樂,他們還時常深入到海島和農村演出。
一場綜合素質的考驗
陳薪羽現在是學前教育專業大二學生,她在今年六一公演時,扮演《醜小鴨新編》鴨媽媽角色。“為了這場演出,我和全班同學整整忙了近二個多月。”她說,整個節目都是自編自導自演,大家分工改編劇本、排演、設計制作道具、舞台布景、服裝、化妝等,在公開演出的整個過程中,每個人的特長幾乎都被充分發揮出來。
兒童劇彙演的策劃者之一、該院學前教育系教授林炎琴介紹,每次彙演都有100多人,學前教育專業每個班級負責一個節目,全部由學生獨立創作,節目排練時間最短的隻有2個星期。
“幼教學生能否組織、表演一場兒童劇,是其綜合素質的一場考驗。”林炎琴說,兒童劇表演是一種特殊的幼兒教育手段,有過表演經曆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以後組織輔導幼兒進行表演将會更加得心應手。當然,這需要幼教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學藝術修養和表演技巧,通過這種實踐活動,能夠使自身的人文素質和專業技能得到充分的鍛煉。
現已是溫州第八幼兒園骨幹教師的盧淑萍,3年前也參加了兒童劇彙演。“置身兒童劇演出現場,你會發現這是一批極難伺候的觀衆,屁股坐不穩、小嘴管不住。讓孩子‘買賬’,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啊!我們的經驗是每隔5至7分鐘,要出現一個驚詫、懸念、意外或想不到的結果。”盧淑萍感慨道,正是通過這樣的多次磨煉,她們的語言表達、歌舞創編、手工制作等綜合素質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在現在工作中得到了幼兒園領導和家長的高度認可。
一種教學模式的創新
教育提倡做中學、學中做,以兒童為載體的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能夠讓學生的專業認同感、藝術綜合素質、創新水平、組織管理能力、社會責任感等都得到有效提高。溫州大學教師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兒童劇研究專家鄭薏苡教授認為,這是一種教學模式的創新,它改變了原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類課程内容的孤立性和單一化特征,構建了“星形環狀結構”的藝術類課程體系,大膽采用了“創編-排練-展演”的教學方法,搭建了“學校-政府-社會”全方位的實踐教學平台,從而較好地解決了以往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類課程過于側重藝術訓練而缺乏兒童本位的學前藝術教育指向性的問題,形成了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的新模式。
不僅如此,教育還應該發揮引領孩子精神世界的功能。鄭薏苡說,孩子的心靈需要充滿愛與美的童話的熏陶,通過給孩子表演童話劇,這些蘊含着不同教育意義的童話,在朦朦胧胧間,會點亮他們一生的成長方向。
“兒童劇的輻射作用,是幼兒園日常教育難以企及的。”溫州第八幼兒園園長金曉群說,這些兒童劇全部取材于現實生活,反映的都是一些令家長和老師很頭疼的問題。比如,一些孩子睡覺前喜歡吃糖果,不愛刷牙,兒童劇《愛護牙齒》講的就是教育孩子從小要養成刷牙的好習慣。在表演過程中,舞台上出現一排潔白的牙齒和糖果,後來黑糊糊的細菌爬進牙齒,把牙齒蛀成魔鬼的樣子,非常形象逼真。她說,從孩子們觀看的神情中看出個個都很投入,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是傳統的講故事方式難以達到的效果,而且孩子們通過看表演比聽故事留下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功夫在課堂,訓練在課外,服務在校外,兒童劇的演出不僅受益了小朋友,而且大大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孫芙蓉說:“該改革成果校内受益學生人數年均超過1000餘人,學生藝術技能水平不斷提高,在全國和浙江省‘大學生藝術展演’和‘師範生教學技能’等省級以上競賽中,共有17個節目獲獎。培養的畢業生進幼兒園工作後都能在兒童劇編、導、演上獨當一面,綜合素質明顯高出一籌,社會評價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