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5-06-09 浏覽:
首先,我們迎來了實習地科學導師吳麗麗老師的一節科學觀摩課:降水量的觀測。本節課,吳老師圍繞着“如何測量一滴雨滴的大小”帶領着同學們開始了一趟神奇的科學之旅。為了這堂課,吳老師自制教具,閱讀各種相關資料,多次試講改進。在吳老師身上,我們深刻體會到了科學教育人的精神:永不止步。課後,老師們帶着大家進行了深入讨論。饒老師的評課生動到位,充分展現了他自身深厚的教學内涵。饒老師提出,本堂課可以利用一個有趣問題來導入:很密的小雨是大雨還是小雨?另外,他還特别提到雨量是該用升還是用毫米作單位的教學問題。然後,金老師從學科角度對課堂予以重現式闡述,簡單易懂而又具有專業性。同時,金老師還與吳老師進行了雨滴大小測量方法的深入讨論,并交流了有關标本制作的科普知識。大家在聆聽和交流的同時,不僅學到了很多科學知識,更是一種對自身科學态度的洗禮。在整整一節課的探讨之後,我們又開始了觀摩之旅:金綿綿老師的“磁力大小會改變嗎”......
下午1、2節,輪到我們實習生展示:鄒優明—— “開花了,結果了”、王勤—— “指南針”。值得一提的是,下午還特地趕過來了一位已從教兩年的09級學姐姜蓮敏老師。兩節課一結束,姜蓮敏老師先從實習生角度給我們一個大大的肯定,并給出了一系列頗有價值的建議,比如上課的一些小竅門,如何不忘對學生的前概念探查等等。接着,關于指南針方位盤上度數标注的必要性,饒老師提出了很巧妙的一個問題:東北和東之間的方位該如何描述?針對科學知識的傳授方法,饒老師還提出了一個很有啟發的上法:做活動,從課程教學的根本目的出發,建立活動背景,力求貼近生活。對于“開花了,結果了”一課,金老師從營養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區别與聯系出發,對植物本身進行了專業的剖析,順帶糾正了上課時的幾個學術性錯誤,這讓我們實習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時,有所警醒:科學教育四個字,不僅僅是教育那麼簡單,更要具科學性。對于上課時内容紊亂這一問題,金老師提出:植物生長是一個連續漸變的過程,如果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或展示鳳仙花一朵花的“前世今生”,并推廣到其他植物的生長和繁衍,還可以讓學生感悟生命的延續及其意義。
當一行人步出科學實驗室,天色将晚,校園裡已經安靜了。心中有一股喜悅,是關于收獲與企盼。輕輕環顧,我不是一個人。(通訊員 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