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4-10-28 浏覽:
10月19日,秋高氣爽,萬裡晴空,隆隆的鳴笛聲14小教一班随渡船駛向江心嶼。小教一班團支部全體成員來到有着濃厚底蘊的江心嶼,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了解先烈們的一生,回味他們的付出、祖國的動蕩與解放。
溫州地區具有悠久的革命鬥争曆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1924年就建立了共産黨組織。為了緬懷先烈、繼承遺志,溫州地區專署、溫州市市委決定于1956年在江心嶼建立“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前身原為龍翔寺,,建于北宋開寶二年(969年),該寺解放前已破壞無遺。1956年平整地基,為紀念浙南地區在各個革命時期犧牲的烈士而建溫州區革命烈士紀念館。1987年8月1日,由溫州市民政局報經中共溫州市委辦公室批準改為今名。1990年進行了擴建,總面積2300平方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浙江省愛國主義教基地。革命紀念館中陳列的紀念物留給了同學們深刻的印象,革命先烈的事迹也深深地感染着同學們。一位同學感歎道:“革命事迹帶給我的更多的是追憶與反思。”
同學們瞻仰了溫州烈士紀念館後,又來到了文天祥祠和浩然樓。文天祥祠位于江心寺東面。南宋德佑二年(1276),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脫險來溫,留居中川寺,作《北歸宿中川寺》詩。明憲宗成化十八年(1482),邑人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就義200周年而建此祠。1981年整修,回廊鑲嵌《正氣歌》及20塊後人憑吊詩詞碑刻,并有聯雲:”孤嶼自中川,逝水難消亡國恨;崇詞足千古,英風猶挾怒濤鳴。”
浩然樓位于文信國公祠東側,明萬曆八年(1580)建。樓為木結構三開間重檐歇山頂,造型别緻。樓名取意文天祥《正氣歌》中“浩然”二字。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唐代詩人孟浩然曾遊江心嶼,易名為孟樓。光緒元年(1875)重修時,仍複名為浩然樓。登樓遠眺,瓯江上往來的巨輪小帆,以及市區鱗次柿比房屋與海壇、翠微諸山,一覽無餘。
江心嶼作為溫州的地标,景色秀美,同學們在參觀之餘,也飽覽了江心嶼的秀色,深深地沉浸在湖光山色之中。随後,大家圍繞而坐,唱響紅歌。“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寬廣美麗的土地,是我們親愛的家鄉。英雄的人民站起來了!我們團結友愛堅強如鋼... ...”
在嘹亮的歌聲中,我們對烈士的追憶飄向遠方。(通訊員:舒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