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3-07-30 浏覽:
下午3點30分,盡管天氣悶熱、空氣炙人,童謠節目組仍在進行緊張的排練。老師先是将8個孩子兩兩搭檔,分成四組,排成最終的舞台隊形。接着,歡快活潑的童謠伴奏如同一條奔流的小溪,汩汩地流向孩子們。第一首童謠是《吃馄饨》,“娒娒你顯能,阿媽教你吃馄饨;馄饨湯,喝眼光;馄饨肉,配白粥;馄饨皮,配番薯;馄饨碗,吃爻倒端轉……”這俏皮的溫州方言活潑生動、寓教于樂,加上孩子們的演繹,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第二首童謠是《十二月令》,“正月燈,二月鹞,三月麥稈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戲,五月五,過重午……”短短的歌謠,包羅了古老的溫州年複一年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平時說慣了普通話的孩子們對這诙諧的溫州方言感到分外親切,一邊練一邊笑,排練的現場在緊張之餘,洋溢着輕松、愉悅的氣氛。雖說這溫州童謠隻是我營彙報演出的一部分,但是在排練結束之後,孩子們的嘴裡仍時不時地吟出幾句童謠,仿佛餘音繞梁,意猶未盡。
溫州童謠流傳于明清時代,是溫州方言文化教育中一朵絢麗的奇葩,曾以其自身魅力給予一代又一代溫州兒童獨特而又有效的教育。将溫州童謠編入彙報演出,體現了實踐隊的特色,也是對溫州傳統文化的不懈傳承,富有時代意義。
——溫州大學“牽手母語,情暖僑鄉”暑期社會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