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魚vs授之以漁
——記11小教本中文班第六次讀書會

5月6日晚,11小教中文特色晚自習開展了别開生面的讀書會。全班同學以及班主任張龍老師參加了這次讀書會。
本次讀書會的主持人是陳飛凡同學。對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老師帶來的教育啟示,飛凡以“獨立思考”為主題切入讀書會。她從“如何解決問題”、“自己爬起來”、“學會合作”、“慢教育”、“時間”五個小點和大家一起分享了雷夫老師的教育藝術。圍繞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一中心,飛凡強調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就像作家龍應台所說:你們教我如何沖刺,但是沒有人教我怎樣跌倒才跌得更有尊嚴。中式教育與西方教育的一大區别在于——前者注重結果,後者注重過程。教育是最忌諱嗟來之食的,教給孩子問題解決的答案和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思路帶來的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所要付出的是時間而不是物質。與其填鴨子式的被動接受,還不如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自己去理解,去發現,去探究,去學習。這樣一來,無形間,師生間的代溝和落差也會相對減小,從而營造輕松自覺的學習氛圍。飛凡帶來的讀書會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和思考。并且她還為我們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書目——《晨會》、《孩子你慢慢來》。從理論走向實踐,這是我們讀書會的目的所在。
短短的45分鐘時間,我們享受了一次文化洗禮。在這場饕餮盛宴中,我們明白了什麼是教育的藝術,感受了什麼是教育真谛。這是素質教育發展道路上我們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東西。如果這條路不夠寬闊,那你就要懂得如何開拓。教育也是一樣的,一成不變的是一潭死水。
最後,張龍老師對本次讀書會進行了總結和點評。張老師對飛凡的獨特視角、個性思維以及勤勉态度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他還強調,紙上得來終覺淺,隻有實踐才能出真知。當我們對表層現象有了感性思考之後我們要上升為理性思考,并付諸實踐。在實踐中發現不足,及時改進,不斷完善,從而形成獨特可行的教育風格。生活處處有學問,一場讀書會相信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獲益匪淺,而我們的讀書會定會越辦越好,日益精緻。(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