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2-05-17 浏覽:
浙江教育報:風雨中挺直不屈的脊梁
——記溫州大學教師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碩士研究生周學耐
10年前,因為哥哥的出走,年邁的父母,一個躺上病榻,一個精神失常,年僅16歲的她就成了家裡的頂梁柱,父母成了她一生的牽挂;對夢想的矜持,對生活的摯愛,用知識改變命運,内心的力量日益強大,靜以修心、儉以養德成為了她不懈追求的信念……
她是溫州大學教師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學生周學耐,前不久獲得了溫州大學首屆華峰品德獎。師生們給她的評價是:在跌跌撞撞中學會堅強,在數次絕望中懂得尋找希望,風雨中挺直了不屈的脊梁!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周學耐出生在甯夏中衛的一個農村家庭,家境的變故讓她真真切切地體味到了“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的艱辛。勤奮好學的她除了上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就是照顧父母的起居以及料理農活。艱難和困苦圍繞着她,但瘦弱的她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
在那段整日以淚洗面的日子裡,她成了父母唯一的精神支柱。周學耐說:“我不僅不能倒下,而且要用積極的生活态度去感染父母,要讓他們盡早地從悲傷和打擊中走出來!”在她的無微不至地照料下,父親的病情日漸好轉,生活能夠自理,并且可以幹些輕微農活,但母親卻沒有任何起色。
為了不因“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留下遺憾,當她步入大學,為了努力賺錢為母親治病,在東北師範大學勤工助學崗位上工作了四年,也竄遍了長春的東南西北、大街小巷。她帶過家教,發過傳單,也幫别人整理過資料,已經記不清自己加過多少個小時的班,帶過多少個孩子,隻記得每天穿梭在長春的每一個角落,從一個家出來再到另一個家做家教。
周學耐的同學說:“她為了省兩塊錢的車費每天都是跑步去家教,因為沒有時間去吃飯而經常餓着肚子讀上課,也從沒覺得累過,更不覺得生活很苦,隻想着能讓父母盡快地康複。”
不僅如此,她還常常研讀醫學類和心理學類圖書,想方設法減輕母親的病情。這些年,她帶着母親輾轉多個城市、多家醫院,求醫問藥,母親的病情因此有所改觀。每次看到父母鼓勵的眼神,聽到父母憐惜的話語,她内心堅強的力量總會迅速成長,并堅信希望就在前方。
開辟一片豔陽天
家境的貧寒,周學耐曾兩次辍學。她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多少次在夢中聆聽老師的諄諄教誨,多少次在校門旁羨慕他人的書聲琅琅,多少次看到同學不屑的目光……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她得以重返校園,感受書香的氣息。
正因如此,她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立志報答父母、報效社會。2005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東北師範大學,學費與生活費的難題又擺在面前。後來在面臨又一次辍學的時候,她先後得到了中國婦聯的“西部貧困女大學生資助項目”和甯夏“陳峰幹助學項目”的資助,最終如願步入了大學的校門。
大學四年裡,打工和學習是周學耐大學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勤奮創新,為人師表”校訓的指引下,她深刻領悟了“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的内涵。經過自己的努力,她先後榮獲各種獎學金以及各種榮譽認證。
2009年,周學耐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研究生。在每年需交納8000多元學費的母校和公費就讀的溫州大學之間,毅然選擇了溫州大學,因為她已無力繼續承擔國家助學貸款的壓力。在攻讀碩士的日子裡,雖然半工半讀,但她也總能充分利用有效的學習時間,以“求學問是,敢為人先”的校訓來鞭策自己,鑽研學術問題,探尋理論與實踐的銜接點。2009年9月至今,在溫州大學的兩年學習中,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研究生中期審核、社會實踐以及教學實踐均為優秀,并獲得溫州大學二等獎學金、學習優秀獎學金。
周學耐說:“每每獲得榮譽之時,我首先在第一時間告訴父母。而每每在困苦交錯時,我都會用毅力去克服,心底裡總有這樣的夢想,我要為這個貧寒的家開辟一片豔陽天。”
滿載熱心感恩生活
回首近10年的半工半讀的學校生活,周學耐說,總有幾個畫面經常浮現于她的眼前:在舉步維艱時奮勇向前,在熱淚盈眶時仰望藍天,在摸滾打爬時堅定信念……自2005年就讀本科到現在,雖然天天要為生活奔波,要為學業忙碌,但她始終把為師生、為社會奉獻視為己任。
自進入大學後,周學耐就加入了校級紅燭志願者協會。在紅燭社團裡,從事秘書工作長達四年,始終盡職盡責、任勞任怨。在校期間,她組織過各級各類志願者服務活動,并被授予“紅燭十佳志願者”的稱号。讀研期間,本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服務理念,認真踐行教師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2009級研究生班班長和教師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研究生管理助理的職責,默默無聞地為同學
周學耐的導師折延
浙江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