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0-07-23 浏覽:
大海,給予人們的不僅僅是海産和海味,更是給予“傍海而居”的人以藝術的靈感。象山,作為一顆鑲嵌在東海之濱的漁文化之“珠”,置身于煙潮中,聆聽号子聲聲。2020年7月5日上午,在浙江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研究與指導中心副主任鄧純考副教授、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教育系主任折延東教授、海影城研學負責人牟敏傑和漁文化體驗基地邵勝忠校長的帶領下,溫州大學紅動溫途實踐隊的漁文化之旅從“全國首創海洋漁文化體驗基地”正式開啟。
實踐隊的隊員首先參觀了麥稭貼,學生們用麥稈,麥草進行剪貼,繪出當地的風景,成就一門藝術。漁燈是當地海洋文化的明信片,在教室的天花闆上,挂滿了學生和老師制作的精美漁燈。漁燈是手工工藝的傳承,也是當地漁文化的印證。魚拓更是當地一絕,将魚的形象用墨汁或顔料拓印到紙上,記錄和展示不同種類的魚,感受中國古老的碑拓技藝,體味曆經滄桑的漁文化。魚類标本的制作,也令隊員們大開眼界,仿佛置身于小型的魚類博物館。
接下來,實踐隊隊員們參觀了陳列室,裡面展示的作品可謂是集齊了漁文化的精髓。天然的貝殼經過稍稍加工,便可以逃脫被随手扔掉的命運,形成獨具風格的藝術品;石頭魚畫将魚的繪畫和石頭本身的特質相融合,賦予石頭新的生命,讓一種普通平常的玩石鮮活靈動;當魚拓遇上國畫紙,成就了經典與意境,遇上雨傘,那是傳統技藝與日常生活的碰撞。
“講好漁故事,傳播真善美”,漁故事的傳承更是為漁文化加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傳遞了漁文化的精神内涵。
成員感悟:
章麗君:“來到漁文化村,被這裡的漁文化深深吸引了,尤其是看到學生和老師通過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動手實踐制作出的魚燈、魚拓、魚印、魚骨畫、陶藝等手工藝品,我發現自己似乎陶醉于藝術的世界。大家的研學之旅也因此充滿了文藝氣息,感受到了象山獨特的文化魅力。來這裡研學的孩子身心都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和收獲。”
陳怡潔:“來到與漁文化村,我感受到的是濃濃的海洋文化氣息,這對一直生活在城市裡的我們來說是陌生又神秘的。在這裡我們參觀了魚燈、魚拓、魚骨畫等許多的海洋工藝制品,也看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産與現代社會及日常生活的結合,這些都是很好的創新創意,也是中國海洋文化中的精髓,我們應該從中挖掘設計出一堂值得現代中小學生學習的海洋大課。”
壽瑜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海則孕育出了漁文化。漁文化是精美的,它有精巧的魚燈編制,神奇的麥稭畫,它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漁文化是富有創意的,誰能想到将顔料塗在活魚身上能得到這樣栩栩如生的畫作!漁文化是代代相傳的,它有着悠久的曆史,講好漁故事不僅僅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精神。漁文化的精神吸引了古今中外多少人,漁文化的創意又令多少人為之傾倒,而漁文化的精神在一方水土熠熠生輝。”
麥稭貼、漁燈制作、魚拓、魚骨畫等都是漁的文化,是海的味道。大海養育了一方水土,鑄就了一方文化,傳承了一方精神文明。全國首創海洋漁文化體驗基地則是漁文化的濃縮之地,精華之處。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紅動研途實踐隊通過參觀漁文化基地,品漁文化之味、承漁文化之意,在遊玩的快樂中,滲透知識的傳遞、精神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