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要聞 > 正文
教育人物
教院年鑒
學院要聞
媒體視野
學術動态
理論學習
教院掠影
學生公告
系所新聞
班級新聞
學生風采
視頻專區
信息公開
教院榮譽
人才招聘
下載中心

學院首頁

溫大小教學子:說說我對疫情的思考(二)

發布日期:2020-02-12 浏覽:

偉大與渺小

(18小教1班張鶴翔)

納·霍桑說:“人的本性中絕無行善或作惡的所謂堅定不移的決心,除非在斷頭台上。”而這場疫情就如同一面鏡子,照出了衆生百态,也把人性的光輝與醜陋毫無保留的展露。

這或是一面照妖鏡,融進了茫茫人間的刺骨涼。

“世間不可直視之物,一個是太陽,一個是人心。”這次疫情,有吃蝙蝠的人、有制造假口罩的人、有趁機哄擡口罩等醫療物資價格的人、有故意毆打醫生的人、有明知生病了卻不上報的人、有想瞞天過海的人、有一問三不知的人、有把民衆的信任反複蹂躏的人、也有看熱鬧不嫌事多的人......看似匪夷所思的事情,卻又是都在發生着的事實,你唱罷他又登場,不惜成為社會的敗類、人類的蛀蟲,似乎隻有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果真驗證了魯迅先生的那句話“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這夜色太黑,被困住的人太多、太多......

又或是一面瑤池似的純澈鏡面,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面對疫情,醫生無疑是最美的“逆行者”,他們奮戰在第一線,與病魔、與死神搶時間、搶生命。要知道,醫生也是一位位普通人,他們同我們一樣害怕被感染,但心中的信念與責任使他們戰勝了恐懼。那一隻隻被水汽模糊了的護目鏡,一雙雙被悶到起皮的雙手,寫上了加油的防護服,也隻能單薄的承載着一點心酸、一滴堅守。

還有一些雖身在他鄉,卻心系故鄉的華僑,特殊時期,醫療物資變得急缺,而他們都在盡着最大的努力在全世界采買物資送進祖國。我舅舅就是其中的一員,幾天的采購、運輸,雖然很繁瑣,但想到能給更多的人帶來平安,哪怕隻有一點點也是好的。誠然,外面的世界再怎麼豐富多彩,祖國、故鄉在心底的地位永遠無法取代。

此外,溫州市長在新聞聯播中一番鎮定、全面、認真的采訪,也成為了我們溫州市民的“鎮定劑”。作為一名溫州人,感覺到實實在在的被保護着,很溫暖,而不是一盤散沙到處飄搖。我也更加明白了什麼叫“時勢造英雄”,每一個偉大都需要渺小的奠基,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吹哨人”李文亮醫生等等無數個默默付出的他們與聽候指揮與我們,都是英雄。

中國年,是一個充滿人間煙火與歡聲笑語的時刻,而疫情的到來并沒有阻斷“情”的聯絡,雖然不能相聚吃飯、不能互相串門,但一聲聲祝福、一句句平安卻從未缺席。仔細想想,庚子年的疫情又何嘗不是讓我們洗去了浮華,重新正視了自己,正視了生活,正視了生命呢?無論怎樣,要相信太陽總會在某個清晨升起。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18小教2班壽瑜爽)

2020,愛你愛你,這是個讀起來多麼浪漫的年歲;可是,就在這麼一個浪漫的年歲開啟之際,病毒讓我們措手不及。

當新冠肺炎的病毒遮住了往日冬日的暖陽,當N95口罩遮住了人們本該洋溢着過春節的笑容,當一座擁有1100萬人口的大都市封住了它昔日的繁華與喧嚣……人們談“肺炎”而色變,一個個不斷增長的确診數據,一個個省份不斷地被染紅。那不僅僅是數據與顔色,更是我們一個個同胞與死神抗争的哀嚎和痛苦,是一個個鮮活生命的隕落與消亡,是一個個家庭的焦急與悲哀,它牽動着億萬華夏兒女的心弦。雨夜的燈火就像流淚的眼睛,為每一個倒下的生命在哭泣,夜的霓虹,隻剩下倒影的斑駁,這是一個從未有過的寒冷寂靜的冬天,但又是一個愛意綿綿的冬天……

正如《義勇軍進行曲》所歌唱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正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所描寫的“我們正在經曆着生活中突然降臨的一切,毫無防備”,每家每戶都投身于這場沒有硝煙的戰争中……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我原以為擁有一間教室,一張安靜的課桌,是一件多麼理所當然的事,可是當開學一而再再而三的延遲,我慢慢明白,能在學校中學習,這便是歲月靜好,而這悠閑與美好,隻是有人願意負重前行罷了。在這場戰役中,我學會了珍惜。

平日裡,爸爸總是在上海工作,而我一直在溫州求學,家庭成員,散落在杭州、溫州、上海。這次疫情中,我們全家都蝸居在家,每天早上大家一起睡個懶覺,下午,一家人下下棋,晚上,坐在沙發前看看電視,外面疫情肆虐,但在家門内,卻是其樂融融。我理解了林語堂先生所說的幸福,我珍惜這種幸福溫暖,這是有人站在抗戰一線,扛起了我們的希望與生機。

疫情在武漢爆發,随之擴散到全國,當杭州有人确診時,我突然感受到,病毒離我如此之近,當有天杭州新增病例6人,3個是下沙街道的時候,我突然間感覺到,病毒就在我們身邊,爸爸買菜之前要“精心打扮”,帶好口罩,穿好專門用于外出的衣服,帶好一次性手套用來按電梯,穿好鞋套,全副武裝之後,出門買菜。吃飯的時候,我們的菜沒有了昔日的豐盛,因為那是爸爸冒生命危險去買的菜,我學會了珍惜糧食。看到桌上的不豐盛的菜肴,想起了爸爸的武裝,聽到了下沙新增人數是杭州的一半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了生命的脆弱與可貴。在病魔面前,我們何其渺小,“每一天,都是劫後餘生”,珍惜生命!

“世界吻我以痛,我要報之以歌”。在疫情中,我恍惚間明白了,世界上哪有什麼英雄,隻是有人需要,有人願意奉獻和犧牲罷了。在生死時刻,都是普通人救了普通人。在這場戰役中,我學會了奉獻。

每天早上,睜開眼睛,便是打開手機,點進微博,查看微博熱搜,當有一天,我看到微博熱搜是:林生斌捐贈5000個口罩。我震驚了,我的手指不受控制的點進去,5000個口罩,每個單價18元,總金額高達9萬元。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正如《人民日報》寫的,“沒有被禁锢的城,隻有不離開的愛”。2017年,那場發生在杭州的保姆縱火案,讓他失去了他心愛的妻子和三個孩子,那是一種“一家五口,四個墓碑”的錐心刺骨的痛苦。他也曾嚎啕大哭,也曾崩潰無助。但是災難是一面放大鏡,它将人性的美麗不斷放大。世界曾經這麼殘忍冷酷的傷害他,但他并沒有對這個世界充滿怨怼,反而拿出了自己的善良與真誠。

一個生命如此坎坷的人都能奉獻出自己的愛心,世界賜我溫暖的家庭,給予我們陽光,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貢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以前被我在朋友圈被我忽視的那一條條捐款的消息被我重新找到,按照上面的步驟,進行捐款。在選擇金額時,我猶豫了,捐多少呢,于是便去問問爸媽,“爸,媽,你們說捐多少錢給武漢比較合适啊?”“多捐點。”爸媽異口同聲。我在捐款欄中輸入了金額,捐了屬于我們家的一份心意。

健康與平安,是這個冬天最好的祝福和團圓。隻要有愛,有希望,何處不團圓?待春暖花開之際,我們再深情擁抱。請原諒,我的拙筆無法抒情的描述這場新冠肺炎的侵襲,無法用地道的語言去繪出人間情愛。但我相信,冷徹心扉的中國冬季,阻擋不了春天的腳步,因為沒有一個冬天是無法逾越的,春天從不會遲到。

2020,定是一個十分浪漫的年份,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等着一切過去,春光與你共赴!

慢下來之後,你的生活怎麼樣了?

(18小教1班顧雨培)

近幾年我時常聽到人們說生活節奏太快、自己的步伐太快,随之而來的便是自己想要慢一點、慢下來,欣賞身邊的風景或是慵懶地曬曬太陽、看看書。這大概隻是一時興起而已,并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停下腳步、慢下來,而是仍以快節奏的方式生活着。

如今,疫情來得快速而迅猛,我們還未來得及思考,它已遍布各地,而我們也被困籠中,被迫慢下來。那麼,慢下來之後,你的生活怎麼樣了?以各種姿勢在床上刷手機,刷厭了去客廳看電視,看餓了去廚房找東西吃,一時興起想要學習,沒幾分鐘便又拿起手機。這大概是我們大多數人慢下來之後的生活。我不認為這樣慢幾天有錯,但我也不認為一直這樣慢是對的。我們甚至開始懷念“車水馬龍”“晚睡早起”“四處奔波”的日子。我不禁懷疑,這是我們口中說的“慢下來之後的生活”嗎?

我曾經想要的慢下來該是有時間能夠做那些因繁忙而做不了的事,比如我曾抱怨沒有時間學吉他。無論是什麼事,它都該是有意義的。就像那些真正慢下來的人,他們在充實豐富自己,有運動鍛煉的、有複習的、有練字的、有精練自己各項技能的...他們看似慢下來做着自己曾經沒時間做的事,實則腳步比我們快。一個月後相見,我們在為自己多長的幾斤肉後悔煩惱時,他們成為了更好的他們。

還認為生活的快慢是由生活本身決定的嗎?我現在倒認為,是由自己決定的。我們可以在快節奏生活的時候追求慢下來,且不需要破壞原本快節奏的生活,但那取決于“我們”。我們覺得課太多、覺得上課之餘其它活動太多,覺得做完這些生活已是匆匆忙忙沒有閑暇做不了其它事,這大抵都是因為我們把吃喝玩樂放在慢下來之前。課全部排滿也總會有雙休日,雙休日活動再擠總也會有空餘時間,我們有條件,但我們把責任推給生活節奏太快。卻忘了無論是在快節奏還是慢節奏的時代,我們都有能力享受慢下來的生活,隻是,我們願意舍棄一些東西嗎?

這段時間,我們被迫慢下來,我們在肆意享受慢下來的悠閑生活,卻還怨聲載道自己出不去家門,不能夠喝奶茶、吃火鍋、逛商場,反而忘了在我們悠閑生活的前面,是那一些人在奔跑,奔跑到要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奔跑的身影跌跌撞撞,我們的慢下來,卻不那麼有價值。

其實,無論何時,總會有人在前面奔跑,隻是我們選擇忽視。回想之前覺得快節奏的生活,你可以不顧一切慢下來,隻是特地慢下來的隻有你一個人而已。時代的腳步不會慢,而那些本就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慢生活的人,也絲毫不會受到影響,最終,隻有你被自己抛棄。

慢下來了,就想想曾經來不及做的事吧。也許是想練字、也許是想瘦身、也許是想有更有趣的靈魂、也許是想烹饪...總該有個目标的。當我們再相見的那天,希望我們不是頂着“黑眼圈”與“大肚腩”,而是自豪地說我收獲了些什麼。

這與疫情本身無關,卻也源于疫情。隻希望自己别喪失思考的能力。在疫情期間所做的思考,也不會随着疫情的消失而煙消雲散。願共勉!

第45天的思考

(18小教1班虞星蕾)

今天是足不出戶的第20天,是爸爸連續上班的第30天,如果從2019年12月31日八位醫生第一次發現病毒開始算起,是疫情的第45天。

45天可以讓一個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疫病席卷全中國,14億中國人居家隔離,城市沉睡;45天,中國特大城市武漢封城,我的家鄉溫州瑞安也被封城,一張通行證是能讓我離開社區的唯一證明,而那條路,我曾暢通無阻地走過20年;45天,累計四萬兩千名中國人躺在了病床上,一千人躺在了泥土裡;45天前,李文亮醫生在訓誡書上寫下“明白”二字,卻在5天前,白布裹屍。

這場疫情足以痛徹心扉地存在在每一位中國人心中,給人以切膚的疼痛,随着事态的發展,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場疾病的蔓延,真假、善惡、貪廉在病毒下一并混合蒸騰,構演出人間百态。

李文亮醫生在去年最後一天寫的訓誡書在他過世的這一天重新出現,今天看來“訓誡”兩字更加刺目,白紙黑字上印着“我們鄭重告誡你:如果你固執己見,不思悔改,繼續進行違法活動,你将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你聽明白了嗎?”下方是李醫生手寫的明白二字,紅色的手印表明着自己的“決心”和“悔過”。

如果當初這個消息沒有被作為不實言論查處,除了這八名醫生之外,有更多人注意到這種不一樣的聲音,居高位者負責任地去辨明真假,而不是一聲悶棍将其打倒,會不會有不一樣的今天?捂人口鼻、簽訓誡書隻能讓哨聲不再吹響,卻不能掩蓋事實,就像你可以趕跑低飛的蜻蜓,可以把一條條蚯蚓重新塞回洞穴,但你沒辦法阻擋那一場瓢潑大雨,澆涼整個華夏大地。

網絡上對于李醫生的死有諸多争議,熱搜升了又降,降了又升,人們順着一條條網線蜿蜒着去尋找真相,真真假假的言論在疫情肆虐的深夜發酵,我們關在自己的房間裡,眼觀不到六路,耳聽不到八方,以一塊小小的透着熒光的顯示器為窗,才得以窺見外面的世界,而那些一個個方塊字組合起來的言論,真的是對的嗎?講的是事實嗎?

今天,任何信息都能夠搭上這趟名為科技的列車,傳播地飛快,信息大爆炸帶來的是信息量的迅猛增長,同時也意味着情緒的爆發。聚集的信息引導和煽動着人們:得知雙黃連可以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後,雙黃連被洗劫一空。随後官方又發出解釋,湧動的潮水終于平息。也有人惡意利用:黑龍江一藥店為提高銷量,在微信群裡造謠小區内有病毒确診患者,将惶惶人心變成錢财。更多人随波逐流:各大訂閱号在那天的文章标題都是一水的“吹哨人”。被過多解讀的悲劇不可避免地派生出虛假,使之蒙塵。

人們遺忘地也很快,今天是李醫生逝世的第五天,但這條新聞早就像石子落入水中,連漣漪都已經淡去了。當時那麼義憤填膺地敲着鍵盤的人們,也已經轉戰另一條條評論區下,而在這些唇槍舌劍之中,又有多少人是理智而清醒的。“逝者長已矣,生者當如斯”,在這樣一個暫時陰郁和幽暗的時期,更需要我們不被言論裹挾,去理性地追求真相而不是肆意随着人群宣洩自己的情緒,也更加地需要居高位者謹慎發布信息,為謠言上鎖,替真相拂塵。

我們可以不必沖鋒在尋求真相的第一線,但一定要有“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谔谔”的信念。這場疫情阻擊戰,不僅是消除病毒,更是一場人心與人心的碰撞。我們相信,愛與溫暖的傳播速度快過病毒,真相與理智也會奔在虛假前方,勝利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