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10-17 浏覽:
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開。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
就此教師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組織學生積極學習黨的精神内涵,動員學生們積極了解十九大的意義和對于中華民族的重要性,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同學們了解後紛紛寫下自己的想法以及感觸。
張銘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看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發覺這兩句便是習主席的真實寫照。
這本書通過訪錄的形式,通過一個個受訪者的口述以他們的親身經曆将習近平主席的形象豐滿,變得有血有肉。書中的點點滴滴都令人印象深刻,如習主席明知艱苦卻毅然決然去插隊,背負着家庭的沉重壓力,踏上背井離鄉之路;用饅頭、鹹菜、黃水等來飽腹,以樂觀堅強的心态貼近黃土地,與當地村民交流談心;潛心刻苦鑽研知識……這些平易近人的身邊小事讓我們看見了與熒幕中不同的習主席,平添了如人間煙火般的親切與熟悉感。這本書不僅是習主席知青歲月的記錄,也是偉大領袖品格精神的诠釋。
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這五關的背後不僅是吃苦耐勞品質的展現,也讓我深入了解到一個中國共産黨領袖的成長過程,這是一種無愧于時代的中共精神的體現。
王子佳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這是一本由29名采訪對象的口述彙集起來的采訪實錄,受訪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用真實的曆史細節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曆練故事,再現了習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經曆。讀着這些感人故事,是一次心靈上的沖擊和震撼,是一次情感上的共鳴和升華,更是一次思想上的看齊。總書記身上彰顯的優秀品質、人格魅力需要每個人認真學習!
陝北七年知青歲月,是一場對青春的磨砺,是習近平總書記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能夠成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得益于艱苦環境的磨煉,更是他苦心立志的奮鬥結果。年輕人要想有所作為、有所進步,就要敢于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難,隻有像習近平總書記那樣經曆過磨砺,才能創出新的業績,才能做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接班人。
餘蕊 當代青年何以立?
人常說,觀一人如今模樣可知其過往,那麼同樣的,習近平總書記作為如今全黨的核心,這與他在陝北延安梁家河的山溝内所經曆的七年磨砺定是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聯系。
知青歲月留給習近平總書記的首要難題便是生活上的艱辛與晦暗。跳蚤、飲食試圖攪亂他的意志,而他,卻不管不顧,堅定不移地追求他心中的民族夢。七年的梁家河生活,他早已将自己的血肉融入了這片無盡的黃土地,他将自己視為與土地同存的普通農民,其為民情懷從何而來,由此便知。
勞動與思考之間的時間沖突亦是習近平總書記需要面對的另一難題,然而,即使是在田間地頭,他也從未放棄過讀書與思考,他将書中之精髓外化到實踐之中,将腳踏實地的哲學運用到了國家建設之中,矢志不渝。
當代青年以何而立?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的知青歲月早已為每一位風華正茂之子揭曉了答案——煉意志、修情懷、強思想,方得立。
章瑤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它從“知青說”“村民說”“各界說”三個部分,全方位、全視角還原了習近平主席在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體現了他有追求、能吃苦、愛學習、辦實事、重辯證、敢擔當等品質。
并且這是一本關于中國共産黨人黨性論的重要教材,《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以習近平主席這一當代中國黨性最強、覺悟最高”的領袖人物在青年時期如何堅定理想信念、如何錘煉意志品質、如何加強自身修養的過程,展示了有中國特色的“黨性修煉之道”。看這本書,就是要從這一個個故事中,向習近平主席學習怎麼做一名合格共産黨員,進而尋找到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從強大走向強大、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答案。
賴雨颉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寶劍鋒從磨砺出。七年的知青生活,發生在習近平總書記一生中最寶貴的年紀,這七年也構成了他走向未來的人生底蘊。七年艱難困苦的知青歲月,為習近平擔當黨和國家大任,奠定了堅實的人格基礎,在梁家河的土地上,總書記經曆過磨難,也得到了鍛煉;備嘗了艱辛,也赢得了真誠,他把他的汗水和理想獻給了那塊土地,他把自己看作了黃土地的一部分。總書記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覺得在我一生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有兩種人,一種是革命老前輩,一種就是我那陝北老鄉”。他面對荒山和黃土,沒有被艱難困苦所壓倒,他經常說自己是“老陝”,他把自己完全融入了農民之中,定準人生的基調,為山溝裡農民的幸福生活而全力拼搏。他把汗水灑在這塊熱土上,把理想交給了他的知青時代,這是他人生的起點,在這裡他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李嘉歡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在《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習近平總書記用了七年的時間下鄉做了知青,雖然當時的環境是艱難的,但是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曆練,習近平總書記邁出了走向社會的第一步,也成就了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這對一個年輕人而言是一種收獲,也是一種人生閱曆。同樣的,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次知青下鄉機會,習近平總書記得以了解知青生活,讓他明白了生活的不易,為後來成為國家領導人,做出明智的決策奠定了基礎。正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這次艱苦的知青歲月,也将成為習近平總書記一生難以忘懷的寶貴财富。
黃晨坤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1969年一月,一隊知青隊伍向着延安進發,我們的習主席當時也在隊伍中,他當時未滿16歲就申請了插隊。到了延安的時候,那一片光秃秃的黃土高坡,首先給了人壓力,除了這些當時的農村還有“五關”的曆練,分别是: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他隻能堅持了下去,當時村民對他的感覺是幹活利索,能吃苦,而且非常愛讀書。在農村這些年裡,他獲得村民的一緻認可,在他成為共産黨後,也更為人民謀福利。七年的插隊生活,讓習近平總書記在漫長的量變中獲得了質變,知道了老百姓的力量,讓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得到了錘煉。
許列萍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1969年年初,15歲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梁家河村。從大城市來到小鄉村,一開始難免不适應,不習慣,但是心中的那份為人民服務的渴望是習總書記戰勝困難的動力,他克服四大關——“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觀”。
對于現在生活環境良好的我們來說跳蚤離我們的生活很遠,我們難以想象被跳蚤咬後不撓就癢,撓破又痛的苦楚;對于現在不愁吃喝的我們來說,黑米糊糊、野菜團子這些粗糙的食物似乎從來不曾出現在生活中,更别提每一頓沒有油水的飯菜了;對于生活在安逸世界裡的我們,沒有經曆過每天打壩、修梯田、艱苦勞動的日子,我們唯一對烈日的體會便是軍訓,對于軍訓我們便叫苦連天,那麼習總書記七年的辛苦生活可想而知;在七年時間裡,習總書記從不放棄學習和思考,上山放羊,揣着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時,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他不僅隻讓隻停留在腦中,更使之落到實踐,他帶領幹部、群衆打壩、挖井、辦縫紉社、代銷點、鐵業社、磨坊、辦沼氣。
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說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習總書記的人生經曆便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如今我們正處在生活安樂的社會,我們不能忘卻前輩們的艱辛歲月,如果我們要想有所作為、有所進步,就要敢于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難,因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
姜奇妍 七年歲月,鑄造初心
《孟子·告子下》中有一句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眼前最好的例子便是習主席了,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更是完美诠釋了這句話。
該書彙集的29名采訪者對習主席那段7年知青歲月的講述。還沒到插隊的年紀卻堅持離開北京,就這樣15歲的習主席來到了那片黃土,而且一待就是七年。在這七年中,他扛住了了惡劣環境所帶來的身體不适,他目睹了吹不飽穿不暖的殘酷現實,他同樣也堅持了他的讀書習慣。在梁家河的七年,他一心為民,用雙腳丈量黃土地的寬厚,不管有多苦,隻要對百姓好,他便努力去辦,帶領幹部群衆打壩、挖井、辦沼氣······他把自己當做人民的兒子,關心包容智力缺陷的靈娃,幫助果農提高産量,把自己所有有用的東西給了乞讨的老漢。正是這段歲月,教會了他堅強,教會了他為民,教會了他擔當,教會了他信仰。
七年歲月鑄造初心,七年歲月奠定基調。如今他“為群衆做實事”這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和那七年是分不開的。正是因為那七年,他才能真切地了解基層社會、腳踏實地、抓住當下、紮根基層,他才能大刀闊斧地推進深入改革,他才能帶領中國傲立于世界之巅!
鄭伊璇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描繪了一個好幹部的成長史和奮鬥史。書中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讓我看到了一位擁有家國情懷的壯志青年不忘初心,探索發展之路,使我頗受影響。
四十多年前,習總書記在艱苦環境中,克服物質條件及觀念局限等重重困難,保持堅定信念,不僅在循序漸進對村民進行新思想的教育,而且其的擔當精神使他在難題面前敢為人先,高度責任感使他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原則,使其在以後的從政路上深得民意和民心。習總書記始終如一的堅定信念及擔當精神值得我感悟和學習。
書中讓我敬佩的是習總書記在艱苦環境中依舊堅持每日讀書看書。讀書學習是我們當代年輕人必不可少的東西。通過不斷的學習,知識的累積,豐富自我,提高内涵,我們才有足夠的自信和能力打拼未來。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的“好學才能上進”對此我非常認同。習總書記的好學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的。隻有學習才有資本點亮自我未來,增加國家繁榮未來的希望。
《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是值得青年學生品味學習的好書 。
陳楚穎 七年知青築人才
1969年,習主席還不滿16歲,此時其父遭受批鬥,其母受審查,但近平表示堅決要走,要離開北京。初到黃土高原的山溝裡,就要過四關,這些城裡長大的青年還要克服在心理上的不适應。在陝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的磨煉,成就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領袖氣質。
習主席有領袖精神,有強烈的上進心,并且“癡迷”在閱讀和學習之中。在農村7年,習近平逐漸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思想理念。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引領偉大的時代。正是這7年的時光,才有了現在的習主席的偉大的治國理念。他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出了“一帶一路”的發展模式,使得中國在富強發展的路上越走越遠。
習主席為當代的青年樹立了好的榜樣,在引領和塑造良好的時代風氣和時代精神中産生了很大的作用,我想每一個青年人都應該在年輕的時候多吃些苦,這樣對我們自身的發展以及國家的繁榮都有好處。
餘靜宜 讀《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它帶給我良多思考。細細體味那段歲月的艱辛和他們的執着,我頗有感悟,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放棄讀書和思考。習大大七年知青生活的艱苦是21世紀養尊處優的我們無法想象的,盡管當時的生活條件如此艱苦,但習大大卻沒有放棄讀書,帶去村裡的行李箱裡都是書,每天幹活回來,點着煤油燈熬夜看書,上山放羊時也在看書……我對習大大這般對書的癡迷由衷地表示佩服。同時這也極大的激勵了在生活中條件較為優越的我,讓我明白一定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條件,要做到多讀書,多思考。再者,我認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還應該處優而不養尊,受挫而不短志,腳踏實地,勤奮好學。向習大大緻敬,向所有走過那段知青時光的前輩緻敬。
夏雯君 讀《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身為知青之一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而他是其中年齡最小、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系列采訪實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29名受訪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用真實的曆史細節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曆練故事。
雖所處陝北環境艱苦、惡劣,即使曾經的共同插隊的知青走走散散,習近平總書記卻仍是不驕不躁、不慌不忙,讀書時便讀書,幹活時便幹活。說起讀書,在那把知識分子說成“臭老九”和“讀書無用論”的不良社會思潮下,習近平總書記還能忠于讀書學習實屬不易!對于幹活,在陝北高原惡劣的生活環境中,很多農活都超出知青體力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習總書記也是如此,但他最終從被動幹活到了主動接受幹活,從一個不谙世事的少年脫胎換骨成了人們口中的“吃苦耐勞的好後生”,也磨練可他堅定的意志!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面對那段艱苦的歲月習近平總書記沒有躲避、沒有怨言!面對困難他選擇迎難而上,即使生活再苦再累,他也讓它綻放光彩,成為人生中的一座裡程碑,為如今的青年提供了鮮活的榜樣。這提醒着我們,告誡着我們,遇到困難不要落荒而逃,要勇往直前,要敢于吃苦,善于吃苦,樂于吃苦!所謂:艱苦的環境,容易使人沉淪,但是如果志存高遠,自強不息,一定可以走得更遠。讓我們本着堅定的意志揚帆起航吧!
通過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我們觸摸了習總書記平實的生活,學生黨員們更是明白了什麼是追尋真理、腳踏大地、實事求是。也更了解了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正是這樣鮮活的人物形象使得習總書記與我們真正的更為親近了。至此,同學們心懷理想,更是堅定了自己奮鬥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