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10-17 浏覽:
1921年,在民族存亡之際,中共一大在浙江嘉興南湖一艘遊船上召開了。數十年來,中共召開了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将于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這是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次會議。
為了迎接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到來,教師教育團學幹部和青年學子們興起了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熱潮,并推動學習落到實處,樹牢“不忘初心跟黨走”的思想意識。
金楊映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讀書人隻有熱愛學習,才會懂“人生處處是學問”的真谛;為政者隻有真正感受過貧苦,才會懂“以人為本”的含義,習近平總書記很好地驗證了以上兩點。
與其說發揚黨章精神,我在這本書裡更多地讀到了習主席的曆練與成長。插隊時,他以書箱為伴,勤奮好學,奮發圖強。他堅信困難是強者的财富,弱者的深淵。在知青歲月裡,他懂得了什麼叫群衆,什麼叫人民,什麼叫實事求是......并在執政過程中貫徹這一思想理念,惠及人民。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作為青年一代,我們要向總書記學習敢吃苦,不怕苦,敢說敢做敢擔當的品質!要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理想信念,為中國夢奉獻一絲力量!
周子玉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知青,屬于一個時代的印記,同時它也影響了一代人。而習主席的七年知青歲月更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讀這本書,首先,我學到了一種擔當,一種心系天下的擔當。我們之所以生活安定,是因為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而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應該努力成為負重前行的那個人。我們所學到的知識更應為人民的福祉服務。正如習主席當知青的七年是他日後為政的寶貴經驗一樣。
其次,我學會了感恩。感恩老一輩人為我們創造的安定生活,感恩那一段飽含深意的曆史。雖然我們無須上山下鄉,可我們依舊需要磨練自我,隻有這樣,才能在時代發展中砥砺前行。
章金利 天下興亡,我的責任
讀《習近平七年知青生活》有感
敢說敢做敢擔當,方能成就非凡事。閱讀此書,印象最深的便是習近平“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放棄争取留任北京,毅然下鄉,其建設祖國之任;辦沼氣、打水井,不計安危,其為民謀福之任;開鐵業社、辦代銷點,不辭辛苦,其建設小康之任;柯橋治理、開辟壩地,不遺餘力,其改善環境之任。作為當代青年,也應有這種敢說敢做的精神。
所謂天下興亡,若為匹夫之責,便于衆人無責了。若遇事則言,大家有責,便不會有人真正為這件事情負責。所以,隻有學習這種擔當的精神,從推诿逃避的“我們”中走出來,真正以“我”的名義,關心時事,敢作敢當,才能升華自我,建設國家。
楊舒雯 讀《習近平的知青歲月》有感
在未讀之前,一直思考習近平總書記以前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他有一個什麼樣的青春呢?
在一開始,他與我們所有人一樣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家庭,但他也與我們不一樣,他有着一股鑽勁,有一顆強烈的上進心。我最受感動的便是青年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插隊的那七年。我想如果是我,我肯定忍受不了那裡的艱辛,但是從青年的習近平的行為便可以看出他注定不同于普通人。在這七年的時光裡,他紮根于這片寂寞的黃色土地,竭盡所能,用汗水書寫了與衆不同的青春。
“敢說敢做敢擔當”這是他教會我的道理,正如“從《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找尋青春答案”(來自人民網)所說的,讓我們在書中找到青春的意義。
吳晨悅 領袖親人民,群衆敬主席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我們都知道我們有個幹實事的習主席,有個親人民的習大大。在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後,我們對習主席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們知道了習主席的黨性之堅定,知道了他的不怕苦、不放棄的精神,知道了他熱愛學習、博覽群書的一面,更知道了習大大做到幹實事、親人民的深層原因――七年的知青生活。
作為一名大學生,社會主義接班人,我們應當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勇于實踐,觀察生活,貼近群衆,把我們的夢融入偉大中國夢,為國家、為人民奉獻,讓我們的青春無悔。
褚伊歆 天降大任于斯人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後有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懷着敬重的心讀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有一種“國家領導人是如何煉成的”的恍然大悟,當然更多的是對習主席年輕時勇于經曆曆練的欽佩。
“上山放羊,揣着書,把羊拴到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這是書中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一句話。隻是簡簡單單的場景描述,沒有任何渲染的辭藻,但是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那一份狠下決心的努力與堅持。他從一點一滴積累起,抓緊每分每秒充實自己,有了這結實的一步一步才能成就他的今天!
陳沁妤 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
在十九大召開之際,我讀了一篇關于我們習書記的知青生活的文章。文中曹谷溪先生有這樣一段話:“成功,是成功者主體的成功。 但沒有成功的機遇或者成功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成功依然是一句空話。然而,機遇不會平均分配給每一個人,它隻為那些有準備的人提供。”
這麼多人的回憶中,“書”是幾乎每篇回憶中都可以談起的。煤油燈下讀書的經曆或許剛好慰藉了那時他的無助與迷茫,并且使他堅強。從辦沼氣、辦鐵業社、代銷點、縫紉社、磨坊等中一步一步踏實地走出自己的前方。人民的艱辛,生活的艱苦,入黨的艱難……這些種種的不易使得如今的習書記帶領中國快步發展,并且真正做到了“黃土地的兒子”。
亦如大家對他的評價:“群衆需要什麼,他就做什麼。”
亦如他自己對戰友的鼓勵:“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
俞佳敏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描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陝北插隊時的學習、生活情況,通過當時與習近平一同插隊人員的回憶記錄,從側面真實地反應了習近平當時的工作狀态和精神面貌。
七年的知青歲月,七年磨砺,七年辛勞,讓習近平總書記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衆,更培養了他的自信心。年少輕狂之時便已立下鴻鹄之志——要為老百姓做實事,即使在陝北農村艱苦環境的磨練下,習近平依然沒有放棄對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始終朝着自己的目标砥砺前行。
輕狂不再,初心始終。以身作則,實幹報國。相信這本書一定會為萬千胸懷報國之志的後起之秀們提供精神的助力,成為他們的前行标杆!
顧小晶 青春時代,指路明燈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一直很喜歡一句話“你以為的幸運,是别人努力多久才發的光”,這句話用在從未放棄讀書和思考的習近平同志身上怕是再合适不過了。
是他,在最艱苦的年代,不受惡劣社會風氣影響,不斷以書本充實自己,感動他人;是他,虛心請教農活,不像大紅燈籠高高挂起;是他,深入考察,敢于創新,改變貧困農村的落後面貌;依然是他,自始自終秉承中國共産黨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對人民負責”的原則。
如今,作為主席的他,深受百姓的愛戴與擁護,這正是他“埋藏”多年才發的“光”。他告誡廣大青年要扣好人生中的第一顆紐扣,而他這般經曆怕是展示給我們最好的證明——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因此,從這一刻起,隻要我們安于吃苦,甘于讀書,敢于創新,一定也能讓自己的人生發出他人羨慕的光。
姚霖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個道理我們都懂,然而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呢?
面對那段艱苦的歲月,習近平沒有逃避, 更沒有自怨自艾;有的隻是對人民深厚的感情,有的隻是腳踏實地,認真幹事。即便是面對多麼困難的阻礙,他始終沒有放棄,朝着心之所向,勇敢前行,至死不渝。他貼近人民,群衆缺少什麼,他就幹什麼。帶領幹部、群衆打壩、挖井、辦縫紉社、代銷點、鐵業社、磨坊、辦沼氣。盡管他是知青中年紀最小的,但卻敢說,敢做,敢擔當。為人民群衆實實在在辦事。但就算如此,他卻能始終堅持思考,書不離手。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在那樣的年代,實屬難能可貴。
從《習近平的知青歲月》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那段歲月盡管有苦、有淚、有辛酸 、有彷徨,但也是習主席人生路上彌足珍貴的精神财富。我們青年一代,正當如此。即使身陷困境,也要砥砺自我,勇敢前行。始終把讀書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态度,精神追求。努力提升自我,坦然面對未知的人生!
曾睿 不畏辛勞,敢為人先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1969年1月13日,15歲的習近平同志背負行囊,踏上了黃土高原這片土地,成為了年齡最小的知青。克服了心理上從繁華到荒涼的茫然與失落,闖過了農村的四關: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他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而這片荒涼的土地也在他的整治下重現生機。
懷着一顆敬重卻又充滿好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由29位受訪者共同完成的書,感動已經難以形容我的心情,我想更多的是自豪。我看見他在1000多人都在哭泣的知青列車上笑着說這是一件光榮的事情,看見他在同伴出去讨酸菜的時候在家鑽研書本上的知識,看見他慢慢從每天賺五工分的“城市娃”變成了每天賺十工分的“農村大漢”,他為梁家河村發展做的事情,最讓我印象深刻。從到四川學習沼氣并推廣到全省,到寒冬裡親自為村裡打了一口井,又給村裡辦了鐵業社解決社員勞動工具的需求等等,這些事情都體現了石春陽書記評價習主席的一句話:“群衆需要什麼,近平就幹什麼。”
孟子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我們應當學習習主席不畏辛勞,敢為人先的精神,刻苦學習,堅持不懈,成為一個能真正服務人民、報效祖國的中國人!
王鑫慧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習近平的知青歲月》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再看看現在的習書記,是他在新中國的新時期領導着我們奮勇前行。他作為黨領導人,承擔着領導中華人民正确信仰的責任;他作為共産黨黨員,身體力行的告訴我們他的信仰就是共産主義,而信仰的形成與他插隊落戶生活密不可分。知青王燕生說"近平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蛻變,實現了精神上的升華"。在那段時期,他不僅承受着體力和生活上的苦,還在精神上受到更大的痛苦和壓抑:走"之"字形羊腸小道往山上挑糞,為燒柴發愁,白色被單上沾着斑駁的血點,是跳蚤和虱子的傑作,還有尊敬的父親被迫害,自己帶着"黑幫子弟"的帽子被歧視,在陝北窮山河裡,在貧瘠的黃土之上,他忍受着各種各樣的不公平……然而,他從自己剛插隊落戶時的迷茫到後來的轉變中體會到,每個人就像萬事萬物一樣都有一個曆練和成長的過程,沒有"天生偉大"這一說。
正如太史公所說:"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傥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習主席同古今聖賢一般在困境中實現精神升華,并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
雖說大學生活不比插隊落戶的日子,但也有許多挑戰,如第一次自己寫一份策劃、舉辦一次活動、做一次微刊……這些都将成為你日後的寶貴财富,來增加你的厚度,擴展你的寬度,完成自己的升華。要知道"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給别人一個理由,讓他們覺得非你不可,這就需要我們在大學中完成屬于我們的"知青歲月",完成我們的升華。
習近平的知青歲月是一卷好幹部的成長史,更是一部始終為民的奮鬥史。通過本次學習,團學幹部和青年學子們意識到了青年時期的習近平在艱苦環境中磨練意志和品格的不易。為此,教院學子們更應該向習近平主席學習,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實際行動提升自己,奉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