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要聞 > 正文
教育人物
教院年鑒
學院要聞
媒體視野
學術動态
理論學習
教院掠影
學生公告
系所新聞
班級新聞
學生風采
視頻專區
信息公開
教院榮譽
人才招聘
下載中心

學院首頁

溫大小教學子:說說我家的"防疫"故事(一)

發布日期:2020-02-09 浏覽:

守住溫暖(18小教2班徐夏)

自武漢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至全國,一夜之間,有的人失去了至親,有的人失去了工作,而大部分人則失去了自由。

我是紹興諸暨人,一個小地方的人,住在一個很小的村莊,像是老舍先生筆下的小搖籃。一開始呆着家裡也沒覺得有多大的不便,一家人還是像以前那樣,父母正常地出去買菜做飯,大年三十,自家人圍成一桌,仍舊開心過年。正月初一後,患病确診人數突然上升,家人開始害怕,漸漸地,不再出門買菜,父親也被村裡叫去開會,回來後,一臉嚴肅地說要封路了,諸暨離武漢十萬八千裡呢,我和母親不禁唏噓一番。

封路那天,路口聚集了一批人,父親自然是在的,母親也去看了,我是一向不喜歡圍聚的。聽母親說先是用紅布條和漁網拉起一條線,後來覺得不合适,還是找來了一些樹幹擋在前面,算是把路封住了。當天晚上,父親就和幾個村裡的長輩開始輪流值班,防止外村人進入。對疫情的防控,村民都很重視,誰也沒有推脫責任。

冬天的晚上的冷是刺骨的,我記得那天晚上,父親吃完飯,穿上母親準備好的厚實的軍大衣,戴上紅袖帶,拿着一整壺熱水,我還沒來得及把準備好的暖貼給他,他就匆匆出門了,于是給他送去。到了那邊才發現,有人搬去了家裡的取暖器,有人送去了瓜子水果,一個臨時的簡陋的值班室竟然一點也不冷,大概是因為他們守住了整個村莊的溫暖吧,手裡的暖貼父親大概不需要了吧。

這樣的守夜現在依然持續着,恐怕是會堅持到這場戰争勝利。

母親很久沒有這樣呆着家裡了,她總是沒有太多的休息時間,這次卻意外地放了一個久違的長假。想必大部分父母都是如此,雖然被困在家,可終于有時間好好和家人相處了。

我從來不知道母親也可以睡懶覺,也可以睡到八點半再起床,我以為操勞了大半輩子的她是睡不住的。

我從來不知道母親也這麼喜歡看電影,什麼都看,一整個下午,我們可以就這樣呆着,嗑嗑瓜子,然後大笑。

我從來不知道母親也很喜歡玩手機,這些天,她總是向我求助有關手機的各種功能,她也學會了在手機裡看新聞,于是每天吃飯時不停地向我們轉播有關疫情的最新消息,這時父親便會嘲笑她是個“學者”。

換作平常,就是過年也少有一家三口整整齊齊在家吃飯的場景。我們總是忙于走親訪友,卻不知,最親近的人最需要陪伴,小家才最溫暖。

那些買賣蝙蝠的人固然可惡,可我們卻不能被打倒,不能沉浸在憤怒中無法自拔。

看到那些堅守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和研究人員,看到躺在病床上咬牙堅挺的患者,看到大街小巷自發組成的站崗市民,内心湧起的暖流早已澆滅了怒火,隻期望這場沒有硝煙的戰争早日結束,讓一切都回到正軌。

在“戰疫”期間,我依然珍惜在家的日子,珍惜和母親窩在家裡看電影的日子,珍惜能夠看着父親站在寒夜裡吹風的日子,珍惜每時每刻,我和母親守住家的溫暖,父親和村民守住村莊的溫暖。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18小教1班 胡淑瑩)

2020年1月,湖北省武漢市爆發了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疫情。病毒随着人口流動傳播到了其他省份,甚至其他國家。疫情爆發後,其嚴重程度引起了全國以及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成為國際關注的突發衛生公共事件。

公衆關注度是随着疫情的嚴重性不斷提高的。疫情一開始并沒有引起我的重視,我以為這僅是類似禽流感的普通事件。直到1月18日,鐘南山院士出征武漢抗擊疫情的視頻出現在新聞上。頓時,網上掀起軒然大波,衆人在敬佩鐘南山院士的同時,也出現了對食野味者的謾罵聲,消極情緒充溢了整個屏幕。一開始,我的心中也充滿了怨恨,充滿期待的春節就這樣被毀,企圖找一些發洩的途徑。當我編輯好一條微博準備加入謾罵大軍時,另一條熱搜引起了我的關注,數名醫護人員在救治患者時不幸被感染。我内心一驚,删除了原本編輯好的内容,打上了一條:“英雄在前線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我們卻在做無謂的口水戰,要相信春天一定會來啊。”

我放下手機,準備做一些有實際作為的鬥争。于是我開始勸說父母出門戴口罩,無果。他們說我這是在大驚小怪,我翻出了各種新聞,也沒能引起他們的重視。在我郁悶時,發現同齡人遇到了和我一樣的問題,各種勸說父母戴口罩的視頻走紅網絡。形勢逐漸嚴峻,武漢封城了,身邊的人也逐漸重視起來,但他們的重視在我看來有些劍走偏鋒。“喝酒抗病毒”“吸煙抗病毒”“喝雙黃連抗病毒”,各種謠言在家庭群傳播。每次出了官方辟謠内容,我會在第一時間傳播出去,好在“不信謠、不傳謠”已經成為了共識。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每天睜眼後的第一件事便是看看疫情的控制情況,時刻都在期盼手機能跳出一條“好消息!今日……”;每天閉眼前的最後一件事就是在祈禱,祈禱明天便會迎來我們向往的春天。睜眼、閉眼之間大半個月過去了,全國各地都在出政策進行防治,相信春天一定不遠了。

走在抗疫最前線的一直都是醫護人員,此次的抗疫也是如此。全國各個組織、集體在籌集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送往定點醫院,萬衆一心的局面令人動容。但總有些負面消息令我們心寒,網上也出現了戲谑之詞:“年紀輕輕看什麼微博,看,被氣死了吧。”好在國家相關部門立即對該事件進行了處理,給了公衆滿意的答複。同時,鐘南山院士的奉獻也在溫暖着我們的心。鐘南山院士任疫情科研攻關組長,和很多醫護人員一樣,除夕夜仍堅守在抗疫一線,并不斷為一線醫護人員加油鼓勁。他紮進英雄的城市,我們也在等着英雄的凱旋。

疫情當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戴口罩、勤洗手、不出門,做好分内之事,“不添亂”是我們普通民衆對疫情最大的貢獻。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通過各方的不斷努力,疫情一定會過去,春天也會如約而至。

疫情之下

18小教1 陳豔伎

宅在家裡的日子平平淡淡,一轉眼,我們同這場疫情已經戰鬥了接近20天。甚至已經忘了是1月的哪一個下午,同往常一樣刷着微博百無聊賴地消磨我的假期時光。那一天的微博還不稱其為新型冠狀病毒,僅以“武漢bingdu”躲藏在人們的視線中。大多微博内容都是采用“bingdu”這兩個拼音代替漢字病毒。當時,沒有人像今天這般緊張,沒有人在意、重視甚至将它視為謠言,隻有一些知情者借用社交平台,将這場疫情告知人類,而他們用“bingdu”拼音來表達。大部分普通人也未曾察覺這場我們共同經曆的苦難即将來臨。

在微博上看完相關消息,也隻是和同學感歎一句“武漢bingdu”真可怕啊。病毒前面的武漢二字似乎在說這與我無關,抱着看戲的心态,道明這隻是普通的一場地方性流行病罷了。那天同學還開玩笑地說如果真得了,這也是命。不知道現在,她是否還有“我命由天,不由我”的坦然淡定。第二天,我們在約好的地方碰面了,兩人還調侃對方真是膽大。那時,街上還沒人人戴口罩,我們擠在超市裡感受一年一次的“春節熱鬧”,捧着奶茶在大街上肆意說笑,感受熱氣騰騰的生活。起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都與我相關。”世事無常就無常在,你永遠不知道在未來的某一天,會懷念今天。我們也想不到那次竟是春節假期最後一次外出,也沒想到現在最想念的竟是平淡無奇的正常生活。

回到家後,再次打開微博,病毒已經有了新的名字——“新型冠狀病毒”,席卷全國的“戰疫”也正式爆發。每個人都被迫卷入這場“戰疫”,沒有人是局外人,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這場疫情帶來的災難,仍在悄無聲息地蔓延。但是對于我們這些未感染的普通人來說,不過是正常的生活被打亂,不能出門罷了。相比起那些直面災難的、處在疫區中心的武漢人、湖北人,以及那些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我們受到的影響實在是不值一提。每一天都在換着各種姿勢躺在床上,一遍遍刷新網上的消息中度過。你瞧,我們在家的生活仍然安甯。看不到冰冷的數字後疑似、等待床位無從就醫的痛苦煎熬,聽不到被病毒折磨的絕望呻吟,也聽不到被這場突如其來的病毒奪走生命,家人撕心裂肺的哭喊,有些人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過去的天。我們無數個普通人在每天無數混亂的聲音中,“看”不見飽受苦難的他們。苦難來臨的這一天我才清楚認識到,“蒼穹之下,沒有幸存者”“槍響之後沒有赢家”。這不是我們帶來的苦難,也不是我們現在能夠結束的苦難,而是我們正在共同經曆的苦難。

也總有人沖在前線,在感動和愛中背負責任奮鬥前行。一封封請戰書,一雙雙堅定的眼睛,即使在危難來臨之際也依然堅守崗位,毅然奔赴抗疫前線,毫無畏懼地同病毒鬥争,與死神對抗,挽救一條條美麗的生命,支撐着我們的同胞,使他們不在孤獨中掙紮,一同等待曙光的到來。我愛這個國家的人們:撿廢品也要捐錢的老爺爺;自發接送醫生的司機;自發趕到工地與時間賽跑,趕着建成火神山醫院的建築工人們;地方發出物資告急信息時,捐錢捐物,為抗擊病毒積極捐贈的各界社會愛心人士......我昨天看到一條新聞,雲南邊境村民向湖北捐贈22噸香蕉。這是93戶村民自發捐贈的,他們中有47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也許這22噸香蕉在幾億幾十億的捐贈中并不起眼,但這已經是他們能掏出來的全部了。你看啊,每一個中國人都因為是中國人而挺身而出,正是這樣一群人讓我們相信春天一定會到來。用不了多久冬天即将過去,武漢這座城市,我們這個國家,便會迎來一片春暖花開、生機盎然的景象。

有人說“中國最大的幸運,是有着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民,中國總是被他們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除了醫護,還有成千上萬各行各業,冒着被感染的風險,戰鬥在不為人熟知的一線,勇敢地保護着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媽媽和我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定會好起來的,放在其他國家我不确定,但中國一定會戰勝病毒的。”為了增強說服力,還給我舉了個澳大利亞的例子。我笑了笑,調侃她什麼時候變得這麼有文化了。爸媽常年在國外,或許他們比我更懂什麼是中國人,更懂中國人三個字被賦予的意義,身處異國,會特别自豪自己是中國人。在這場疫情中,我為祖國熱淚盈眶。除夕那夜,微博上無數混亂的聲音,真真假假的消息包裹着我,不知不覺陷入了恐懼的漩渦。謠言鋪天蓋地,網友義憤填膺,消息真真假假,打開微博就是恐慌。過度信息輸入似乎容易讓我們喪失了理性認知,太多太多負面的消息,讓我們患上了“微博創傷後應激障礙症”。但是,人性之光依然能撕破黑暗,維持秩序的不是恐懼而是希望。我們每個人都發自内心地深愛着腳下的這片土地,這座城市。即使現在我們身陷疫情的沼澤,但無數微弱而堅定的光定會凝聚起來沖破黑暗,堅信光明終将來臨。

耳邊響起魯迅先生的話:“向上走,發光發熱。”在這場疫情中,每一個國人都可以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雖不能沖上前線,用自己的身軀扛起萬重大山。但我們能做到也一定要做到的是安心在家,減少外出,不給病毒留有任何傳播的機會,讓那些守護這片熱土的勇者們早日回家。現在,來自四面八方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共同阻擊疫情,我們定會早日取得“戰疫”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