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視野 > 正文
教育人物
教院年鑒
學院要聞
媒體視野
學術動态
廉政微課
教院掠影
學生公告
系所新聞
班級新聞
學生風采
視頻專區
信息公開
教院榮譽
人才招聘
下載中心

學院首頁

掌上溫州客戶端:溫大學長試寫高考作文,為高考生加油

發布日期:2024-06-10 浏覽:

今天下午,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的三位學姐也寫了“新鮮出爐”的高考作文。她們希望用這種方式和今年高考生互動,給考生帶來跨越時空的能量傳遞。

姜來

交織與平衡:人工智能的時代回音

在普遍認知中,人工智能的橫空出世,讓許多困惑得以迅速解決。然而,人工智能作為人類欲望實現的“工具”,如何正确定位其角色,完成其使命是當下時代的難題。人工智能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亦帶來更多疑問,需要結合人類思維、特性本身在交織與平衡中尋找答案。

冷與熱共舞:“冷”基建上的“熱”空間

當代的人們利用人工智能尋找到了衆多想要的答案,毋庸置疑,其巨大的數據庫本就已經對兩個拳頭大的人腦進行了無聲的“降維打擊”。随着ChatGPT、文心一言等聊天軟件的興起,近兩年來,無數學者試圖以“文學創作”為窗口,窺探人工智能的全貌。在今年年初,中國人民大學金元浦教授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了自己的一次有趣的“ChatGPT”使用經曆:“我和機器人說要寫一篇《父親的背影》,兩三分鐘後,跳出來一千字。我說:‘缺乏細節和文采。’它回複:‘非常感謝您的反饋,以下是我改寫的文章。’并附五百多字——‘在我的記憶中,父親雖然不善言辭,但他的背影卻展現出他作為一個男人的責任感和擔當……我能感受到他那高大的身影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意義。他是家庭的頂梁柱,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榜樣和支持者。’”人工智能好像被喂飽了雞湯,滿肚子大道理卻不見真情實感,讀來使人忍俊不禁、難以共情。譬如精準落水而無法激起漣漪的石子,人工智能的反饋總是“正确無誤”卻又難以給予人類足以銘記終生或代代流傳的心靈撼動。

“行與式”易于替代,“血與肉”卻難以複刻。人工智能與人類最大的差異在于其言語的“信息源”——人工智能的創作素材來源于“吃撐”人類文明的果實,人類作者本身的創作靈感卻往往建立在個體思想與真實生活聯結的紐帶之上,這條紐帶也恰是人類所獨一無二的,能夠打造讓人“共情”作品的唯一途徑。人類語言的終極審美标準指向“藝術的真實”,失去這一重大考核标準的文學是空有枝葉而無根脈的,終将空洞乏味。在互聯網大環境中,人類被賦予更高的使命,需要從新的角度去探索問題回答更多的可能。人工智能時代最為忌諱的便是人類創作的“自我罷黜”。人工智能時代,人們亟需捕捉、發掘自身無法取代的優勢,主動調整聚光燈的方向——從問題回答的“廣度”轉向問題回答的“溫度”。與其将人工智能的出現視為釋放人類惰性的契機,不如将其作為促使人類進步的、強大的“冷”基建,給我們騰出時間探索更多的“熱空間”。

得與破并存:思維模式的重構引發危機

當人們欣喜于更多的答案将會被輕而易舉地揭曉,卻尚未意識到或許能提出的問題也愈來愈少。

首先,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不僅是知識獲取途徑的飛躍性疊代,更是一次對于“發問”這一動詞本身的解構與重塑。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從提問-假設-實踐-驗證這一複雜的流程變成了一頓輸入法附加一個“enter”快捷鍵。當人們默許逃離實踐獲取答案的問題解決路徑,實則也就距離實踐這一“發現問題”的寶地漸行漸遠。人們習慣了通過極其便捷的方式找尋問題的答案(其實際也隻是人類數據庫中的回答),或許便會開始苛責探尋“真相”的原始路徑是何其艱辛。那麼數年過後,随着思維模式的徹底翻轉,“真相”還是真相嗎?人類的批判性思維和質疑精神還會依舊存在嗎?

再者,當今社交媒體上出現了“信息繭房”的現象。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通過算法推薦系統,參照用戶的點贊、評論、浏覽記錄,為用戶推送高度“個性化”的内容。如此信息推送模式實則是一個巨大的陷阱,人們被包裹在一個由自己選擇和喜歡的信息構成的舒适區内,他們接觸到的信息更為單一,思維也愈加狹隘。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人們會更加偏執地确信自己原有的認知。當人們得出問題的答案都被帶着“欺騙性”“引導性”地強化,其也會在很大程度上異化人們正常的思維邏輯。最終,人們不僅對外喪失了懷疑精神,亦對内喪失了打破原有認知、向自我發問的能力。

得與失共進:重構人工智能與人類關系

總體而言,人類對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應當予以積極迎接的姿态。“君子使物,不為物使”,人工智能究竟是未來福祉還是“潘多拉盲盒”,這完全取決于如何科學地調整好二者的結構關系,其主動權更掌握在人類自己手中。人工智能時代解決了一系列舊問題,同時也伴随了廣大新問題的誕生,解決新問題的過程更是助推時代前行的必要步驟。我認為,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模式應當歸結為——通過提高基礎問題獲取的“速度”來推進深層問題探尋的“深度”。我們需要在橫向上對問題進行劃分,把僅需“有回答”的、經過無數次實踐驗證過的問題交給人工智能,把需要“回答好”的、尚未被充分檢驗的問題留給人類自身。

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人類與智能時代的對話從未停止,主動發問,彼此聆聽,方能在未來時代中交織出絢爛火花。

董琰

掌思考之舵,駕科技之舟

自先民蔔卦問天到後人上網解惑,我們都渴望答未知之問以渡時代之津。幸哉,随着科技發展,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科技之舟提高了我們到達津口的速度。可是,沒有思考之舵,即使百舸争流也像無頭蒼蠅亂竄。人隻要堅持思考,問題就不會變少,答案也随之而生。私以為,隻有掌思考之舵,方能駕好科技之舟,渡時代之津。

縱乘科技之舟,也得問津。時代之江滾滾來,問題迎刃而解,亦會随勢而增;新産業的出現伴随新問題的誕生,而一些舊問題,也并未被科技解決。沒錯,智能化時代使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然而,“快”并不等于“真”。例如近日,AI打造數字生命能使你愛的人“複活”,然而卻也引發一系列道德倫理新難題,傳統的生與死的價值問題也尚未得到解決。美國蘋果公司CEO庫克說:“我并不擔心機器人像人一樣思考,我隻擔心人像機器人一樣思考。”互聯網方便生活的同時也打造了“信息繭房”,過度依賴科技不啻作繭自縛坐井觀天;人工智能的原理無非是将儲存的海量信息按規律調取出來,其中不乏大量前人經驗,可是“從來如此,便對麼”?人隻有憑借思考的力量,方能拓展預置藍圖,不斷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判斷何為“真”答案,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科技也,利用好這一工具更“快”接近真正的答案。

思考之舵指點迷津。天地之間,唯有人心一點而已,問題因思考而誕生,我思故問題在。法國科學家蘇埃爾說:“機器高度拟人化,将重新定義‘人’的價值。”定義“人”的價值最好的辦法,就是思考。人生是曠野而非單軌,很多問題沒有标準答案,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ChatGPT不會重現戰國時期百家争鳴的盛況,文心一言不會打造百花齊放的花園。文學家米蘭·昆德拉曾言:“人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句話指人類思考之不完整甚至是錯誤的。人類思想确有局限,但我們不能停止思考,我們的思考正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動力。于是我說:“人不思考,上帝就發愁”。

掌思考之舵,駕科技之舟,渡時代之津。我們不如建立真正的“問題意識”,思考自己要“問什麼”,然後利用好科技工具,更快地接近答案,解決新的問題。而有一些問題,我們要明白科技解決不了,我們需要終其一生去追尋和探索,正如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後方能創作《史記》,朱子陽明格物緻知,神秀慧能心如明鏡……這些人類智慧與文明、問題與答案的價值,并非科技創造,而是因思考而生。

拿破侖曾言:“世上隻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科技無疑是把雙刃利劍,但這把雙刃利劍總被握在思想的手中,聽思想指揮與掌控。問題與答案皆因思考而生,隻要人辯證思考,問題迎刃而解,亦能随勢而增。不如掌思考之舵,駕科技之舟,渡未來之津。

楊雨晨

科技之翼,思辨之心

看機械的白鴿,從空中飛過,要如何點睛,它才堪稱鮮活?我認為,一顆善于思辨的心方能為機械的白鴿點上一雙明亮的眼睛。

科技的發展從來不隻是純粹地帶來福祉。工業革命時期,人們的生産效率伴随着蒸汽機的轟隆聲“一路高歌”,但終究被灰蒙蒙的天空擋住了去路,被布滿粉塵的空氣剝奪了呼吸的權利;再觀現代社會,四通八達的社交媒體和網絡技術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但同時也助長了網絡暴力和隐私侵犯的氣焰;基因編輯技術為治療遺傳疾病提供了可能,卻又引發了“定制嬰兒”的風波,有人不禁發問,人造的天分是否算作慧根,克隆的肉身又是否具有靈魂;人工智能技術猶如一匹勢不可擋的駿馬奔馳而來,正在以其極強的可操作性和功能的多樣性強勢改變工作市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同樣引發了制造業、服務業工作崗位驟減的擔憂。

由是觀之,人工智能作為當今科技的代表顯然不能夠讓我們的問題變少,相反,這項科技的發展還會伴随着很多新生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身為社會的主體又該如何自處呢?擺在我們面前的有兩種選擇:一是安于現狀,放肆地在新興科技造就的溫室裡呼呼大睡;一是做王開嶺筆下“不甘喑啞的刺頭”,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時刻保持清醒。

選擇第一種,開篇必定圓滿,你隻需貪婪吮吸着科技發展的乳汁,不計後果地享受便利。長此以往,當你直面科技發展産生的新問題時,你隻會覺得四肢僵硬,大腦空空,到那時,便也沒有回頭路可走。正如擁有“永不沉沒”美譽的泰坦尼克号,人們對其安全性自信滿滿,在豪華的船上肆意歌舞,卻忽視了可能發生的災難,它在首航中撞上冰山後沉沒,一千餘人因此喪生,這不正是在科技迷霧中喪失方向從而導緻悲劇的例證嗎?“曆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仍有餘溫”,或許諸如此類的慘痛曆史已經幫我們做了選擇。

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或于沉默中保持清醒,抑或于沉淪中等待滅亡,要謹記,安于現狀是我們奮鬥航線上的暗礁,作為新青年,我們毫無疑問要選擇第二種。于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不能澆滅思辨的火種,要做到居安思危,辯證地看待新興科技的發展。設想,倘若社會上沒有像桑塔格一樣的人,沒有李敖口中“唱反諷”的人,也沒有敢于大咬城邦一口的蘇格拉底似的牛虻,隻有一群隻會鼓掌的人,那麼科技如何發展,社會何以向前?

“斯人已去,且迎東方赤陽”,我們既要擁抱時代的變化,也要在偏航的時候及時擺正航向,深陷于科技便利的泥潭,隻會讓人與機器難以辨别,社會也會日漸變成鋼筋水泥鑄成的冰冷森林。

在看到機械的白鴿飛過天空,劃破簇擁的雲團時,記得懷揣思辨之心為白鴿點睛,使其變得鮮活,蓬勃向前。

相關鍊接:https://wap.wendu.cn/article/id/572634

返回頂部
返回上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