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12-16 浏覽:
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為重點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并就“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作了重要部署。青年是一座城市高質量人口的重要來源,也是城市間競相争奪的寶貴資源。在當前人口持續出現負增長的趨勢下,溫州要高度重視青年婚育工作,引導樹立積極婚育觀,打造生育友好型社會,為全力沖刺千萬級常住人口城市聚勢賦能。
準确把握當代青年婚育觀的發展動向
随着社會的發展,青年的生活方式、觀念等發生較大轉變,婚育觀也呈現出新的發展動向。從主觀方面看,青年婚育的自我意識在增強。相較于婚育“傳宗接代”“多子多福”等傳統觀念,當代青年更在乎婚育帶來的情感價值和個體幸福,強調“尊重多元”“自主選擇”和“開放包容”,結婚與生育已經從人生“必選項”變為“可選項”,“單身主義”“丁克一族”越來越多。特别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大學生更關注自我價值、事業發展與情感質量,面對婚育更為謹慎。從客觀方面看,青年婚育的阻礙因素在增多。當前,婚育阻力主要來源于經濟成本、個人發展需求等多方面。其中,首當其沖的是經濟壓力“,天價彩禮”令很多男性青年談“婚”色變。其次“,成家”與“立業”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凸顯,結婚和生育對時間、精力的占用讓正值事業攀登期的青年分身乏術、望而卻步。
引導當代青年樹立積極婚育觀的對策建議
當前,青年既存在“不想生”的主觀意願,也存在“不敢生”現實難題,亟須各方同心協力、多措并舉、靶向施策,不斷提振青年的婚育信心,引導樹立更加積極向上的婚育觀,着力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
首先,是要科學制定減輕青年婚育壓力的政策舉措。當前,住房、教育、醫療是壓在青年身上的“三座大山”,可以說,下階段的人口走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政策能多大程度緩解青年的壓力、減輕青年的負擔,為提振青年婚育信心提供更加精準的政策支持。要科學測算未來人口規模與結構,根據城市人口發展趨勢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要提高生育福利,降低養育成本,采取生育獎勵、育兒補貼、婚育假期等措施,實行更具導向性、激勵性的生育獎補政策。同時,要積極促進青年充分就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沒有就業的保障,可持續高質量的人口發展就無從談起。尤其是對于青年群體來說,對就業形勢的關注和對自身未來職業發展的預期,是影響他們婚育觀的重要因素。要為青年提供更多樣的就業機會和更穩定的工作崗位,幫助青年增強立業的才幹、積蓄成家的資本。
其次,是要積極營造纾解青年婚育焦慮的社會氛圍。在經濟發達、國民受教育程度高的國家和地區均出現了新生人口下降的情況,婚育意願下滑已成為全球共性。因此,有必要在全社會營造更加尊重青年、尊重婚育、尊重家庭的良好氛圍。要加強對青年适齡婚育的理念宣傳和輿論引導,講好新時代甜蜜愛情、幸福婚姻、和諧家庭的故事,特别是在微信、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台宣傳婚戀的積極意義,淡化互聯網上、影視劇中一些戀愛綜藝、社會新聞對婚戀的負面宣傳與過度渲染,鼓勵青年人在法定年齡結婚、在黃金生育期生育。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倡導尊重生育的社會價值,鼓勵夫妻共擔育兒責任,紮實推進婚俗改革和移風易俗,破除婚嫁大操大辦、高額彩禮等陳規陋習,培育積極向上的婚俗文化。
再而,是要探索開設加強青年婚育教育的相關課程。青春期正是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成型的關鍵時期。為此,需要進一步加強青少年的婚育觀教育。目前,國内多數學校尚未開設此類課程,僅有少數高校開始了探索開設婚育方面的選修課,但尚未納入必修範疇。面對學生對婚戀、婚育知識的迫切需求,學校應積極應對,探索開設相關課程,既回應學生需求,也履行社會責任。要主動在教育教學中增加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的引導,增強青少年學生對于生命曆程各個階段婚育知識的了解,普及相關法律知識,倡導兩性交友過程中互相尊重觀念。要加強青少年學生對性知識的教育。當前,學生的性教育普及率較低,受傳統文化影響,很多學生羞于請教和探讨此類問題,他們的性知識來源主要通過手機網絡等途徑獲知,難免存在信息不全、信息不良等問題,從而在遇到困難問題時不能妥善解決。為此,學校應積極轉變傳統思維,加大力度普及性知識,通過科學、全面、系統的性教育,幫助青少年學生建立正确的性觀念。【本文系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4BM043YB)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