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4-02 浏覽:
4月2日是第18個世界孤獨症日。孤獨症兒童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存在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闆。為讓這些“星星的孩子”有更好的人生,溫州大學李曉燕教授和她的團隊已經堅持了20年。
專業公益團輔手把手教學
作為國内首個将家長執行式幹預系統嵌入學校生态的課程體系,李曉燕團隊首創“家校協同幹預雙軌課程”,在破解“師資孤島”與“家庭幹預斷層”的實踐中,成功将科學的語言幹預策略融入日常生活與課堂教學,讓專業支持從學校延伸至萬千家庭。
(圖為家校聯動協作流程圖)
通過公益性質的團體輔導,手把手教家長掌握語言示範、重塑、情境創設等核心策略。課程創新采用“發展水平分組+語言方向分類”的機制,根據兒童語言能力及發展需求,為每組家庭傳授專屬家庭幹預策略。家長在專業導師指導下,持續在家庭場景中泛化應用,形成“理論學習—深度理解—實踐反饋—專家優化”的閉環機制。
(圖為團體輔導的課程現場)
據了解,團輔一期時長約8-10周,每周固定時段開展。團隊統計的數據顯示,經過系統培訓後的家長,其孩子在家長的幫助下在語言主動性、對話響應率、社交參與度等關鍵指标上平均提升40%。同時,教師也反饋孩子的課堂效率平均提升43%。目前,不少家庭已将幹預方法延伸至社會交往訓練。
家校聯動點亮星空
在李曉燕教授的幹預模式中,家校聯動成為推動孩子康複的重要引擎。教師團隊的專業成長直接帶動學生進步。目前,該模式已在溫州小銀河特殊教育學校、利寶特殊學校等數10所機構落地,形成了“教師成長-學生進步-家長支持”的良性循環。
(圖為李曉燕教授與小銀河學校進行洽談合作事宜,左二為李曉燕教授)
“我們的教學方式根據李教授團隊的團體輔導内容作出了調整,期望能切實滿足每個家庭的需求。”小銀河學校許校長表示,李曉燕團隊通過“教師模拟課堂”“案例寫作”等培訓,幫助特校的老師們将幹預技巧融入課堂管理、學科教學與集體活動。教師們掌握了分層教學策略,能夠根據學生能力設計階梯式任務,課堂效果顯著提升。“以前上課全靠經驗,現在能根據學生能力設計階梯式任務,課堂效果完全不同!”一名參與培訓的教師感歎。
(圖為李曉燕教授在利寶特殊教育學校為教師免費開展講座,左一為李曉燕教授)
(圖為李曉燕教授在南京衛迦兒童發展中心開展公益培訓)
千萬“孤”勇家庭不再孤單
幾天前,7歲的自閉症兒童越越(化名)用稚嫩的聲音喊出了“媽媽”,這句遲來的呼喚讓越越媽媽熱淚盈眶。自越越被确診孤獨症後,越越媽媽便加入了李曉燕團隊的“家長執行式幹預”項目,系統學習語言幹預策略,并将方法教給爸爸、奶奶等家庭成員。“以前全家各執己見,孩子無所适從。現在連奶奶陪玩時都會用‘追随孩子興趣’的技巧,全家人真正擰成了一股繩。”越越媽媽說。
在一百多個日夜的堅持中,這位母親從手足無措的“新手”成長為能指導其他家長的義務輔導員。她将幹預融入生活點滴:掃地時教孩子區分動作,散步時引導他觀察行人表情,甚至把超市購物變成“社交課堂”。“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治療師。”小銀河康複機構負責人黎雄英說。
許多孤獨症兒童的家庭本就經濟困難,家長們因為孩子的病情更是承受着難以排遣的心理壓力。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庭通過系統化的家庭幹預學習,摸索出前進的方向。小雨媽媽說,小雨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了明顯進步,以前她隻會依賴動作表達,現在能用語言說出想法。“孩子有進步,我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一一媽媽則開心地分享:“以前,孩子對周圍的聲音充耳不聞,現在聽到喜歡的音樂,會跟着節奏搖擺身體,這讓全家都看到了希望。”
随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的縱深推進,政策導向與教育實踐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特殊教育生态。李曉燕強調,将家長執行式幹預納入孤獨症兒童康複救助體系,不僅構建起“授之以漁”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更預示着教育場域從傳統課堂向生活場景的延伸。“促進政策融入實踐,讓每一間教室和家庭和社區都能成為特殊兒童的港灣。”這位深耕融合教育二十年的專家展望道。
相關鍊接:http://www.kjjrw.com.cn/system/2025/04/02/0152524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