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4-09 浏覽:
“媽媽,這是什麼?”當樂樂終于主動發出這聲稚嫩的提問,樂樂的母親瞬間激動地落下眼淚。這是她參與溫州大學李曉燕教授團隊家庭幹預計劃一個月後,第一次聽到兒子主動發問。類似的“破冰時刻”,正在越來越多孤獨症兒童家庭中悄然發生。
4月2日是第18個世界孤獨症日。2024年,中國殘聯、全國婦聯等五部門聯合印發《孤獨症兒童關愛促進行動實施方案(2024—2028年)》,明确提出“實施孤獨症兒童家庭暖心行動”,這一政策導向與溫州大學李曉燕教授團隊20年的持續探索不謀而合。2005年,李曉燕博士團隊開始研究孤獨症兒童的語言交流行為。2018年起,團隊開始承擔國社科基金項目《高功能自閉症兒童會話障礙的成人執行式幹預研究》,進入了成人關鍵行為幹預法的開發與應用階段。不同于傳統機構訓練模式,團隊将輔導重心由兒童轉向家長,通過系統化培訓,手把手教授家長如何在家庭場景中激發孩子的提問意識與溝通潛能。
“孤獨症兒童的提問是打開世界的鑰匙,而提問往往與具體需求緊密相關。”李教授分析道,當孩子在家庭場景中感受到提問能解決問題時,他們的語言動機就會被激活。團體輔導幫助家長們成為“對話設計師”——單親媽媽在吃飯時故意把碗筷藏起來,孩子小傑就會主動拽住衣角追問“碗在哪裡”;在刷牙時假裝“找不到”牙刷,就可以将生活場景轉化為提問課堂;經濟條件困難的笑笑家庭,父母在團隊提供的免費課程和簡易家庭幹預方案下,通過簡單的“尋寶遊戲”在晚餐不斷創造提問時機,周末帶着孩子去公園尋找“新朋友”……
數據顯示,經過專業幹預的兒童的語言能力和社交興趣提升40%,團隊的幹預模式覆蓋70%以上縣區,證明了這一模式的普适性和有效性。
“以前總覺得孩子不說話是能力問題,現在才明白,是我們沒給夠需要說話的理由現在全家都成了他的'提問教練'。”一位參與團體輔導的母親說,這些設計不僅提升語言能力,更顯著改善了孩子的情緒問題與社交行為。
目前,李曉燕教授的幹預模式已在浙江、福建、江蘇三省數十個機構和400多位家庭中應用,并被納入溫州市推廣孤獨症兒童幹預試點工作。
康複,是創造足夠多的“腳手架”,讓被困在沉默繭房裡的思維蝴蝶,終能展翅飛向好奇的天空。“家庭教育不是學校教育的附庸。”李曉燕教授表示,每個提問都是星星點亮世界的火種,社會應更加關注科學的家庭幹預,成為幫助孩子起飛的一陣輕風——不是修補殘缺,而是喚醒本就存在的生命自覺。
相關鍊接:http://sms.66wz.com/system/2025/04/09/1056798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