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5-13 浏覽:
李曉燕,溫州大學學前教育系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專注孤獨症幹預研究20年,帶領團隊研發的幹預課程已惠及浙江、江蘇、福建三省13市400餘戶家庭。
“在我開墾論文的苗田時,有一股清涼的溪流在掘地時出現了。這是孤獨症兒童的生活之流。他們想要親近母親、呼喚朋友,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平衡生活。這種暖暖的努力,微弱如細小水流,難以突破指尖成為行為,難以突破嘴唇成為聲音。然而自從察覺了它,我們都獲得了力量。”這是溫州大學學前教育系李曉燕教授的博士論文後記。
作為國内最早聚焦孤獨症兒童語言幹預研究的學者之一,從2005年起,李曉燕走上了孤獨症兒童語言發展與交流障礙幹預的道路,到今天從未稍離。她說道:“這股溪流不斷地消解着我無窮無盡的疲憊,在我倦極入睡的時候,還仿佛聽到種子成長的聲音。”
廿載科研求索
破譯孤獨症語言密鑰
20年前,李曉燕帶領團隊從零起步,建立了首個漢語孤獨症兒童會話語料庫。在長期的研究中她意識到,孤獨症幼兒會話康複應以會話障礙特質為中心,而家長是最重要的影響人。家長如何發揮作用,才能使自己的會話行為契合孤獨症兒童會話障礙特質?如何幫助家長願意并且能夠使用會話關鍵行為?為此,李曉燕帶領團隊開發了家長關鍵行為幹預法(PMKBI)的理論框架、實踐模式及相關工具,并在2018年以“高功能自閉症兒童會話障礙的家長執行式幹預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
“重構康複服務體系,将家長從‘配合者’轉變為與康複師并列的‘幹預雙主體’,呼喚紮實的本土研究。”李曉燕先後主持2項相關的國家社會科學課題,1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在SSCI檢索期刊公開發表階段性學術成果9篇,實踐應用成果《孤獨症家長執行式會話幹預操作手冊》(8本)成為我國唯一的特殊教育本科院校南京特殊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的教學輔助材料。
高質量研究成果的背後是無數個不眠之夜——研究期間,團隊遭遇疫情封控、樣本招募困難等重重阻礙,甚至因一些家長中途退出而數次心态崩潰。由于孤獨症群體的特殊性,許多家長對參與研究心存顧慮。為了找到合适的被試,李曉燕輾轉于溫州、麗水、景甯、青島、南京、福州等地。每一次出發,她和團隊都背負着沉重的PEP-3測試材料包,穿梭在車站、酒店和各個機構之間,在陌生的環境中迅速找到合适的測試地點,并在有限的時間内完成複雜的測查任務。每周的幹預指導和數據追蹤都是巨大的工作量,樣本一旦流失,前期巨量的心血投入就化為烏有。但他們用毫無保留的、掏心掏肺的真誠和專業赢得信任,最終以236個完整樣本創下領域内罕見的數據規模,完成該項國家課題。李曉燕打趣說,團隊簡直可以用關漢卿的自喻來自稱:我們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堆銅豌豆!數據并不冷冰冰,更關乎生命的溫度。
國務院《“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明确提出“建立兒童孤獨症早發現、早報告、早幹預制度”,國家衛健委同期印發《0~6歲兒童孤獨症篩查幹預服務規範》,強化三級預防體系,又在2024年發起了孤獨症兒童關愛行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李曉燕用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科學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開拓孤獨症嬰幼兒語言康複的家庭主戰場突圍之路。
首創雙軌課程
讓愛不孤單
日前,在溫州市利寶學校的課堂上,教師們正根據學生能力設計階梯式任務。這一變化源于李曉燕團隊的“分層支持”培訓。通過“教師模拟課堂”“案例寫作”等實操演練,教師将幹預技巧融入教學,課堂效率大幅提升。與此同時,家長從“焦慮的旁觀者”轉變為“康複的啟明星”,家校聯動形成“教師成長—學生進步—家長支持”的良性循環。
作為國内首個将家長執行式幹預系統嵌入學校生态的課程體系,李曉燕團隊首創“家校協同幹預雙軌課程”,破解“師資孤島”與“家庭幹預斷層”難題。“我們的研究表明,家長進步了,孩子就進步了。”李曉燕提出了在溝通交流方面,應從幹預兒童轉向孤獨症兒童家長關鍵行為自我調整的理念,其核心思想在于孤獨症兒童的家長需要調整自己而不是幹預兒童。“家長隻要下定決心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哪怕每天正确說話半小時,孩子也會有進步!”
依照團隊開發的會話障礙康複四階段幹預體系,家長學會在買菜、洗漱等生活場景中讓孩子注意到說話的對象,認識到說話是愉快的、易學的,要清楚、有要點,并運用語言示範、情境創設等25種家長關鍵行為技巧,讓家庭日常互動時間變成高效幹預時間。“以前總逼孩子仿照着說,現在學會用停頓和手勢引導,孩子反而更願意開口。”一位參與幹預項目的家長感慨道。公益團輔課程中,家長按兒童語言能力分組學習,8-10周後,孩子的語言主動性、社交參與度等指标顯著提升。
據悉,李曉燕團隊的研究成果獲得省級采納1次、縣市級采納3次,在數十所孤獨症康複機構的家長群體中得到有效應用,在13所普通幼兒園的孤獨症融合教育中有效實施。她先後開展講座近50場,受益家長和教師近6000人,線下應用範圍涉及浙江、江蘇、福建3省13地400餘個家庭。
為千萬孤獨症家庭
托起希望的燈塔
一位單親媽媽說“你是我唯一可以傾訴的人”,一周一次的幹預會議成為她情感宣洩的唯一窗口;一名曾經絕望地說出“我的孩子無欲無求找不到康複辦法怎麼辦”的家長,在晚上11點多興奮地描述孩子的進步,激動地說了将近1個小時;曾無語言能力的孩子在幹預第二周自發說出了兩個詞,她的母親在向李曉燕教授分享這個消息時,雙方都不禁紅了眼眶……諸如此類的故事還有很多,20年來,李曉燕用科研之光照亮了無數家庭的至暗時刻,幫助他們在重壓下撐起一片晴空。
“許多孤獨症兒童的家庭本就經濟困難,家長們因為孩子的病情承受着難以排遣的心理壓力。”李曉燕告訴我們,她曾經走訪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在那裡,孤獨症兒童的境遇尤為令人揪心。因此,自己和團隊發起了公益性質的孤獨症家庭互助計劃:讓科學幹預方法以零成本的形式惠及每個需要幫助的家庭。
幾天前,她和溫州市殘疾人康複服務指導中心合作的“星光計劃”正式開班。
為了讓所有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團隊依照李曉燕提出的“家長培訓工作17條原則”“會話溝通四階段康複”“25種成人關鍵行為”等,特别設計了适合多種水平的家長和不同需求的孩子的内容。不同的方案将專業幹預知識進行拆解,通過動畫講解、互動測試、每日任務和打卡工具,确保每位家長都能輕松上手。攥着筆記本謄寫溝通要點的媽媽,戴着老花鏡認真錄音的奶奶,用手機記錄課件内容的爸爸……他們都從“聽懂”逐漸轉向了“會用”,逐步解鎖孩子的溝通密碼。
“我真誠地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能夠引起更多人對孤獨症兒童群體的重視,讓更多家庭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與支持。”李曉燕道出了她的心聲。
相關鍊接:https://mp.weixin.qq.com/s/QavDV1WIsMe_pT2N9lgI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