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9-08-04 浏覽:
這個暑假,與高溫天氣一樣火熱的是各種培訓班。最近,市區不少家長在微信朋友圈曬出自家孩子暑期培訓情況:孩子們每周都被排得滿滿當當,甚至一周隻休息一天;家長們也沒閑着,不僅要“見縫插針”去接送,還得付出大筆費用,少則幾千元,多的好幾萬。
周一至周五白天幼小銜接班;周一、周五晚上乒乓球;周三、周六晚上遊泳;周四晚上圍棋;周日上午樂高、下午圍棋、晚上寫字……前幾天,市民曉曉在朋友圈曬出孩子的暑期培訓安排表,準備博同情,結果引來家人的集體批鬥。
“我姐發微信數落,我媽直接打電話過來罵。”曉曉說,兒子馬上要上小學,她心想着讓孩子多學一點,多積累一點優勢,沒想“引火上身”——現在,兒子也開始反抗了,說“過個暑假為什麼這麼辛苦,還不如去上幼兒園”。
市區張女士的孩子是一對龍鳳胎。這個暑假,她給孩子報了英語、寫字、畫畫、舞蹈等課程,“原以為自己可以輕松一點,誰知接送成了大難題,每天開着車四處奔波,真是花錢找罪受。”
說到費用,張女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兩娃都報了英語、寫字、畫畫、遊泳,花費2萬多元,女兒舞蹈班還要6000多元。
盡管開銷巨大,但不少家長還是認為“該報的課程一門都不能少”。市區陳先生的兒子小騰秋季上六年級,他向來重視孩子的文化課程,暑期給孩子報了數學思維、編程、外語、閱讀等多門課程,培訓花費1萬多元。為了提高孩子各方面素質,他又報了遊泳課程和夏令營等活動,加起來也要1萬多元。陳先生坦言“壓力很大,特别是有些學科類課程,非常貴。拿編程來說,好的老師一節課(一對一)就要2000元。”
記者采訪了多位家長和孩子,家長們的普遍心态是“所有孩子都在學,我家的要是不學,跟别人差距更大了”;而孩子們也是叫苦連天,“過個暑假,怎麼比上學還累!”
近日,記者走訪了市區幾家大型培訓機構,基本上都是門庭若市:孩子們在裡邊上課,家長們坐在門口一邊看手機一邊等待。幾家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透露,數學、英語等科目的暑期培訓班在放假前都已經排滿。
培訓機構生意火爆的背後是家長的從衆心理。記者随機采訪了解到,很多家長都是跟風報名的。市民葉女士的女兒小米馬上要進入四年級,此前未報過學科培訓班,但這個暑假她也加入了培訓的隊伍。“我們已經拖了一年多了。”葉女士說,二年級的時候,小米就跟她說“班上很多同學都報了數學思維課程”,到三年級,班上超過三分之二的同學都在學,“你說怎麼辦?大家都在學,而且學了确實有作用,特别是附加題,沒學過和學過的同學的差距馬上就出來了。”
也有一些家長報名是為了防止孩子在家放空看電視、玩手機。“我們都去上班了,孩子由奶奶帶着,但奶奶完全管不住,放任孩子一直玩手機。”家長周先生說,這樣不僅會讓孩子變得散漫,還可能影響視力,因此他給兒子報了遊泳、舞蹈等課程。
需求驅動供給,培訓機構數量在持續增加。據市教育局最新統計,目前,全市拿到辦學許可證的培訓機構有1027家,涉及學科類、體育類、藝術類等。去年同期,這個數字為800多家。
事實上,孩子暑期培訓忙的現象由來已久,業内人士對它的态度大多是“量力而行”和“因材施教”。
早在2018年暑期,市教育局就發出《緻中小學生家長的一封公開信》,向全市中小學生家長倡議:不管對子女成才的願望有多麼強烈,都應遵循學習認知規律和兒童成長規律,要樹立正确教育觀念,理性看待校外培訓。公開信提到,學習的第一要務是發現和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隻有在孩子願意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學得更多、更好,不能脫離實際,盲目跟風、從衆攀比。
專家的觀點大緻一樣。溫州大學教育學專家崔岐恩博士認為,暑期培訓市場持續火爆,一方面在于應試教育的病竈,另一方面是許多家長“心太急”,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第三次教育浪潮已經撲面而來,相比過去的知識、能力、分數,在符号教育學時代,興趣愛好、意義感、終生幸福具有更大價值。他建議,家庭、學校、教育部門和社會都切實負起責任來,消除家長顧慮,轉變家長觀念,用豐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動充實孩子的暑假生活。
常年在一線教學的幾位老師也認為,家長給孩子報培訓班要遵循适量、補短闆的原則,不能盲目跟風,心太急有時會适得其反,不僅會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甚至會喪失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