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9-07-15 浏覽:
上世紀七十年代,一位年僅七歲的溫州少年,因為一場與笛聲的意外邂逅,從此開啟了他的藝術人生,他是溫州大學教授趙雷。
溫州廣電傳媒集團記者專訪趙雷老師,是在七月的一個午後。正值梅雨季節的溫州,下着連綿小雨。在溫州人民廣播電台直播室,趙雷老師對着鏡頭,向記者娓娓道來,他用笛聲演繹的藝術人生。随後,在記者的邀請下,趙雷老師來到溫州人民廣播電台錄制室,拿起竹笛,伴随着濕潤而靜谧的空氣,演奏了一曲《三五七》……
思緒飄向遠方,回落到70年代。年僅7歲的趙雷被鄰居家傳出的笛聲吸引。
“悠揚的笛聲令我着迷,小小的一根竹管竟能吹奏出如此美妙的音樂。”
趙雷回憶道,從那以後,他開始學習竹笛。趙雷的父親發現兒子确實有天賦。于是帶他來到瑞安樂器廠,給趙雷買了最貴的高級對叉銅套笛。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一般的笛子才兩毛錢,這個笛子花了6.5元。”
13歲那年,父親打聽到杭州有位笛子大師名叫趙松庭,便帶着趙雷北上拜師。那時的104國道坑坑窪窪,他和父親坐了15個小時的客車,一路颠簸來到杭州。
“趙松庭老師叫我先回去,練習三個月的‘長音’,每天練習,三個月過去,他說可以,讓我到他家裡去學,由于交通不方便,就一個月去一次,斷斷續續學了五次。”
學習4個月後,由于種種因素,沒有繼續赴杭學習。後來,趙雷考上杭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與趙松庭老師再續師生緣。大學期間,在趙老師的悉心指導下,趙雷的技藝日臻成熟。
至此,趙雷正式開啟了竹笛的演繹生涯。
2007年,首屆“松庭杯”中國竹笛邀請賽在杭州舉行,一場笛界“華山論劍”在浙江音樂廳裡如火如荼進行。這是全國竹笛界級别最高、最有分量的賽事,吸引了全國各地包括香港、澳門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300餘名選手前來參賽。 經過5天初賽、複賽、決賽三輪的激烈角逐,趙雷以一首《鹧鸪飛》摘取了專業組(中年)金獎。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鹧鸪飛。
《鹧鸪飛》是由趙松庭老師改編,其意境改編自李白的《越中覽古》。作品描寫越王勾踐忍辱負重十餘年,最後打敗吳王夫差,收回越宮後,回想起昔日宮中莺歌燕舞,如今惟有一隻鹧鸪鳥在宮内哀怨盤旋的凄涼感。
趙雷運用音樂技巧表現詩中的抑揚頓挫,盡可能地用笛聲還原這特定的曆史場面。“這個曲子我非常投入,因為想到我自己從少年到青年,一直特别壓抑,人生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風順。在這次比賽中,吹這個曲子,我就吹得熱淚盈眶。”
8月10日,浙江音樂廳裡,趙雷飽含深情地演繹了一曲《鹧鸪飛》,偌大的場内鴉雀無聲,稍後爆發出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做任何事情要腳踏實地,要紮紮實實,要肯吃苦,要肯花時間,雖然說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成功。我通過努力,在這個職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演奏竹笛,給我帶來了很多成功的喜悅。”
中國笛子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是中國民間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笛子在中國古人的觀念中早已被賦予了“文化”的含義,閃爍着耐人尋味的光輝。因此,在藝術文化高度發展的今天,趙雷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将“笛”文化傳承下去。“笛子的表現力非常強,要學好,吹好,快樂地學習。我教導我的學生,要經常吹一些民歌,制作改編成獨奏曲。”
趙雷坦言,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像《鹧鸪飛》這首曲子一樣有文學背景,更多的作品都源于生活,要吹出“生活味”,吹出感情。
譬如練習《牧民新歌》這首曲子時,趙雷先去查了蒙古的風土人情,決定用長調音樂表現蒙古的遼闊。了解到蒙古的民族樂器是馬頭琴,趙雷又開始用竹笛模仿馬頭琴的聲音,并用循環呼吸的方法演奏引子。
“最強調基本功,每一個音出來,音準要美,要吹出感情,沒有感情不行,所以抑揚頓挫,弱的時候細若遊絲,強的時候響徹雲霄。如此一來,音樂的張力就非常的強大。”
多年以來,趙雷培養學生考進全國各類藝術院校的人數将近兩百多個,其中有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浙江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雲南藝術學院等,有民族器樂演奏專業、作曲專業、音樂學專業、音樂教育專業。高考的錄取比例超過70%。
一技在手,天下可走。趙雷不僅用笛聲演繹了自己的藝術人生,也為正在藝術之路上不斷求索的年輕一代樹立了榜樣。
“要快樂地學習,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永葆對音樂的熱忱之心,才能演繹真正的藝術人生。”如今,趙雷作為溫州市音樂家協會笛箫學會會長,開始着眼于社會公益事業。他說,希望通過廣大民間音樂愛好者的共同努力,讓“笛”文化傳承下去,将美妙的笛聲吹進千萬家,恰如曾經,那場與笛聲的美麗邂逅。
相關鍊接:https://mp.weixin.qq.com/s/QDqKR5njyn3dbWJdAzkp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