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0-12-18 浏覽:
2020年12月14日,江南大學陳明選教授來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開展了學術講座,陳教授是教育部教育技術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現代化面向2035規劃專家組成員、江蘇省教學名師、江南大學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本次講座由教育技術系系主任楊剛博士主持,100多名師生參加了這次學術會議。
在講座中,陳教授就智能時代為背景,回答了“教學範式如何進行轉型與重構”,這一問題,并對未來教學進行了展望。
一是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即圍繞核心素養,培育終身發展力。在互聯網時代,知識不再稀缺,而思維能力、深度學習的能力和核心素養才是發展的關鍵。因此,在未來的課程設計中,應該更加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更加關注學生核心問題的解決,更加關注多維融合、互動生成的教學方式。
二是教學價值觀念的轉型,即促進深度理解,培養高階思維能力。智能時代的教學範式,應該是教師為未知而教,學生為未來而學;智能時代的教師職能應該是啟發思考、引導探究、促進理解和開發智慧。
三是基于互聯網思維再造學與教模式,即多維融合互動,對話探究分享。在講座中,陳教授提出了問題牽引——任務驅動——互動生成——過程評價——環境資源的結構模型,旨在将課堂學習真正轉變為一個觀察、發現、思考、體驗和領悟的過程,使學生深度理解所學知識。
四是運用智能技術實現因材施教,即精準分析診斷,個性推薦反饋。“人工智能+教育”促進了教育手段的多樣、交互方式的改善、教育環境的改變、評價工具的革新促進了評價精準化和反饋的及時性;而大數據支持下的精确教學具有時性和客觀性的特征。
面對智能時代的挑戰,教學範式的重構既是時代呼喚,也是教學系統不斷适應社會變遷的必然反映。對于教學範式的讨論将是一個永不停止的過程。在智能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如何促進人的和諧發展是教育的根本宗旨。
最後,在陳教授解答完師生們的問題後,本次講座在掌聲中圓滿落幕。通過此次學術講座交流活動,我們對智能時代下新的人才培養目标、新的人才培養方式與新的人才培養目的有了較為系統的認識,并且對未來的教與學的新型範式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相信這些知識會讓師生們在日後的職業發展道路上一直受用。
(通訊員 徐質涵 顧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