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星期三,14教技開展了第二次名師大講堂,李偉老師邀請了浙江省溫州中學名師、中國電子學會創客教育專家謝作如老師來帶我們學習用micro:bit進行科學探究。
在一片掌聲中,謝作如老師首先給我們講述了創客教育發展史:國内學術和媒體最早出現“創客教育”一詞最早是在2013年,來自北京景山學校吳俊傑等老師的《創客教育:開創教育新路》。而創客和教育的碰撞,可以追溯到2010年上海新車間,即中國意義上第一個創客空間的成立,還可以追溯到2008年溫州中學幾位學生自發成立科技制作社,以及2009年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梁森山老師和吳俊傑老師在北京将Scratch和Arduino帶入中學課堂。随着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覺得除了關注學科的深度、廣度,還需要突破學科界限的垂直思維,這是重新審視STEAM和創客教育的價值所在。我們也明白了,這也是我們作為未來的信息技術老師為什麼要重視這方面的教育,努力學習創客、STEAM教育的原因所在!
接下來進入今天學習的主題micro:bit,它是一種比樹莓派和Arduino更加簡單的幫助青少年學習基礎變成知識的微型電腦,首先謝老師用按鈕互動、心情儀表、加速度計應用三個小案例先帶我們熟悉了一下micro:bit闆的基本使用方法,簡單上手,當闆上呈現出來笑臉、哭喪臉、字幕的時候,真的覺得即使是個小作品,也能給人很大的驚喜感和滿足感。謝老師也給我們認真講述了兩個實驗案例:第一個是如何利用micro:bit闆來測試小車速度,也稱為光電門實驗;第二個案例就是獲取一天的光照值來監測太陽能闆是否足夠提供學校路燈用電量。其實這兩個實驗背後更深層的東西是學科的整合,當信息技術和物理、生物碰撞在一起的,兩門學科可以利用各自的優勢去幫助進行實驗,當基于物理、生物的研究原理,再加上技術能夠讓實驗的誤差減小的優勢,保證實驗準确、有效。正如謝老師最後總結說的:科學研究的手段不斷在更新,從現象觀察到數據統計,從傳統的科學教育到數字化工具的加入使用,這需要我們不斷更新知識。
名師大講堂第二講結束了,但是我們通過學習microbit也清楚明白了:創客的到來,影響了教育的交流方式。看到大家一起認認真真學習的模樣令人意外,是一種教育的情懷,使得一大批創客走向的教育事業。
通訊員 14教技盧澹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