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日星期三下午1:30—3:30,教師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在北3—302召開了名師大講堂活動。本次活動邀請到了溫州市鹿城區教師培訓與科研中心副主任潘旸老師,講座主題是“教師閱讀走向課程文化的新境界”。活動由小教系主辦,小教系譚莉老師主持,小教工作室承辦。出席本次活動的有12級小教全體同學。
以“閱讀”為核心,潘老師的講座從兩個方面展開:1、閱讀的趣味性2、閱讀的生活化。結合這兩個方面,潘老師為大家生動細緻地講述了一個個實例教學。針對閱讀的趣味性,潘老師詳細闡述了《詩經·周南·芣苢》的教學。詩歌教學的三個環節為1、讀準、讀通2、讀懂3、讀出意象。首先,教師向學生提問世界上最美的書什麼來引出《詩經》一書,對其簡單介紹後展示其中的一首詩《詩經•周南•芣苢》,學習詩歌重章疊句的寫作手法,接着放映漢樂府詩歌《江南》,讓孩子們遷移閱讀,接着對其中具體的字詞加以解釋,請學生上台角色表演,接着給出關鍵詞讓學生們根據關鍵詞描述詩歌表現的意象。老師指出,積累是語文課堂最重要的。下一環節是邊采邊唱、邊唱邊和,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感受詩歌的魅力。接着讓每位學生當當小詩人造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後回到一開始的問題,《詩經》是世界上最美的詩,因為它語言精妙動人,而且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詳的成語也來自《詩經》。老師用這個實例告訴了我們,閱讀經典時我們應該多一點生活的發現,多一點文化的滲透,多一點學習的情趣,多一點價值的引領。
針對閱讀的生活性,潘老師從《舌尖上的中國》說起,提出了兩點思考:1、簡化生活。和自然建立密切聯系是我們應該要的生活态度2、學生第一。學會在課堂進行行為的颠覆與重構。由廚房聯想到課堂,潘老師用三個一次來展示探究課堂私密的過程:“走近魯迅”初小教學目标的差異研讨活動、《對課堂10分鐘練寫的思考》、《瓦爾登湖》閱讀沙龍。在這三個實例中,潘老師為我們總結了三點課堂的秘密:1、除了教學規律和教學藝術,更需要我們有嚴謹的邏輯思考與系統整合,這是教學的科學精神,隻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有收獲。2、課堂中各種形式和内容轉化的靈感,運用智慧,适度、巧妙地删繁就簡,思辨對話,會在充滿想象力與思考力的轉化中實現對教學的升華,并且,文化會通過積累、實踐在課堂中得以傳承。3、隻有孜孜不倦地閱讀才能讓我們有大教育觀,大教育觀才能讓我們的課堂魅力無限,學生真正樂享其中。作為一名老師,要給學生提供、引導、處理甚至是适應的态度和方法,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實例,讓同學們看到了閱讀在課程中的重要性。潘老師的講座讓大家明白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應該秉着一種全課程的觀念。課程的豐富,決定着孩子學習生命的豐富。把閱讀讀成一門課程,這是語文老師最需要的。相信今後大家定會多閱讀、多發現、多創造,讓孩子們收獲的更多!
( 通訊員:李琳瑩 照片: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