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3-07 浏覽:
2025年3月2日晚,21小教3班召開新學期線上主題班會。本次會議由班長方婷主持。班主任金麗芳老師、20小教3沈冰偉學長與全體同學相約線上會議室,通過AI工具解密、考編經驗分享、論文寫作指導、班主任寄語四大模塊,為本班學生沖刺教師編考試、攻克畢業論文提供“方法論+心法”雙重賦能。
一、與AI共舞——數字時代教師角色的重構
方婷以時間軸解碼技術狂潮:2023年OpenAI的Sora模型掀起文生視頻巨浪,2024年國産DeepSeek憑借“超強推理能力+超低成本+開源生态”三箭齊發,成為教育從業者的智能外腦。她認為技術焦慮是時代饋贈的“思維催化劑”,正是這種焦慮激發我們去創新,說明“駕馭AI”的重要性。接着,她分享了提示詞設計的技巧,如“真誠+直接”“反向PUA”“善于模仿”,以及DeepSeek的典型應用場景。最後,她抛出鋒銳叩問:在後喻時代,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教師的角色,如何在“學習者中心”的教學範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考編兵法——同輩星火照亮前行路
實戰分享環節中,已通過多城區教師編考試的周一諾、鄭珺睿同學化身“備考軍師”。
周一諾同學以溫州、杭州兩地考編實戰為例,系統梳理備考全流程。面對今年溫州考區因台風延期導緻的焦慮,她通過跨城參與杭師大招聘會,積累實戰經驗。她強調在考編備戰過程中,心态非常重要,不要焦慮和内耗,“以行動破局”。針對結構化面試,她提煉“總分總”應答框架,建議為高頻話題預設模闆,并融入習近平教育金句提升立意高度。
她強調導入和探究的重要性。關于導入,低年級可借助主題圖創設童趣情境(如“兔子拔蘿蔔”認識倍),高年級則需融合談話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如巴黎奧運會鍊接小數除法),也可通過複習導入(如在教學“平行”位置關系前,先回顧直線的知識),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再去開展本課。在探究環節,先把握關鍵問題,再設置學生活動,同時教師要學會勾連有關知識點。
鄭珺睿同學結合自身實戰經驗,為同學們精準解析筆試與試講備考策略。她提出“三輪複習法”:備考初期用思維導圖略背知識點,中期精背強化記憶,後期通過真題默寫查漏補缺,并強調“每日背誦必配真題訓練”的黃金法則。以金華考區今年增考筆試為例,她闡述了自己如何用10天高強度沖刺實現逆襲。
針對得分要點,她結合自身備考經曆,提煉八大技巧:
1.無知識性錯誤,精準把握每課重難點;
2.教學環節完整;
3.課堂預設對象多樣,如“窗邊的女生”、“中間的男生”等具體互動對象;
4.注意課堂主體,把知識點蘊含在學生的回答中;
5.設置錯例辨析、矛盾點激發思維碰撞;
6.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互相評價、互相糾錯;
7.教學過渡語、引導語豐富流暢,根據教學環節設計;
8.采用差異化表揚語。
此次教師編備考分享既為同學們指明了備考方向和路徑,又解鎖了實用技巧,為即将參加社招的同學們注入強心劑。
三、論文破局——從開題到成稿的避坑攻略
本次會議特邀沈冰偉學長開展畢業論文撰寫專題講座。他以自身畢業論文為例,從選題、調研與分析、格式規範等維度逐個拆解“避坑指南”。
1.選題定調:精準錨定研究坐标
題目要“減”寬度,避免《小學教育研究》等宏大命題。“加”深度,通過加定語來限定研究範圍,如“理論框架+熱點+學段”的組合,簡潔有力概括出論文的主體内容。
2.内容規範:細節鑄就專業質感
他詳細講解了撰寫每一部分内容的要點,如研究思路最好可以用流程圖的形式可視化呈現,文獻綜述需總結、提煉其他學者當前的研究成果,尋找該領域的共識點、争論點、空白點,調查部分要寫研究設計和研究方法,一般是采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混合研究等等。針對格式規範,他強調自動化排版,使用“标題樣式+格式刷”操作,實現目錄一鍵生成,而手動編号易緻修改時章節混亂。
3.工具賦能:高效攻克文獻難關
他現場演示了各網站中文和外文文獻的下載步驟,并說明如何精準檢索。另外,他着重講解了調研闆塊,向同學們推薦SPSS和Nvivo這兩個工具,并講解使用思路,以此實現研究結論的科學性驗證。本次分享以“真實案例+工具圖譜+風險預警”的務實風格,為我班學子厘清論文寫作迷局,注入破局勇氣。同學們直呼受益匪淺,“雪中送炭”。
四、師者引航——在春日的土壤裡埋下希望
班主任金老師結合當前關鍵節點和實際挑戰,以「安全、規劃、交流」為關鍵詞,為全體同學送上懇切囑托與行動指南。
一、安全:築牢成長底線
安全無小事,金老師提醒同學們注意人身、交通、飲食等基礎安全。針對就業焦慮、論文壓力等現象,她強調“焦慮不如行動,堅持終見花開”,并以往屆生連續三年備考終獲教師編的案例激勵同學保持韌性。
二、規劃:破局畢業攻堅戰
她回應方婷與沈冰偉學長的分享,提出同學們要主動學習新技術、深度應用提效率、保持專業判斷力。與此同時,同學必須錨定核心任務,認真對待畢業論文,合理規劃論文進度,頂崗實習的同學需與小學指導老師協調時間。
三、交流:成長資源融合
同學需主動與導師、家長、同輩及優秀校友溝通,避免“單打獨鬥式努力”,善用小紅書等平台時需結合專業指導交叉驗證。
當錢珝筆下“莫愁千裡路,自有到來風”的千年回響穿透時空,此刻21小教3的全體教育追夢者正以雙重姿态劈波斬浪:論文攻堅者将學術探索化作破解教育難題的密鑰,教師編備考者借巧妙複習法熔煉高頻考點,不斷打磨教學實戰技能。在AI時代的技術浪潮中,我們既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須知少年淩雲志,浩氣穿雲自引風。新學期,我們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