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培訓 > 教師培訓 > 正文
機構簡介
項目介紹
幹部培訓
教師培訓
社會培訓

教育培訓

【省培通訊】|浸潤在古典詩詞裡

發布日期:2023-05-08 浏覽:

“青磚伴瓦漆,白馬踏新泥,山花蕉葉暮色叢染紅巾……”伴随着吳錦華的吳侬軟語,江南意象從古典深幽處走來。2023年5月2日到6日,《中國古典詩詞美學選講》省培課程在溫州大學學院路校區舉辦,來自全省的中小學教師參加了該項培訓。

“今夕何夕兮,骞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劃槳的越女對楚國令尹鄂君子晰的愛戀是那麼地真摯而動人。“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世人都道《垓下歌》,幾人能懂虞姬聲。

用“浸潤”一詞來形容五天裡的感受一點也不過分,學員們課上課下始終沉浸在對古典詩詞的品味裡不能自拔,感覺渾身上下都合着韻律的節拍,散着詩詞的芳香。這是一場古典詩詞的饕餮盛宴,更是一次與文學美的相逢,芬芳綻放,可謂“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溫州大學蘇勇強副教授以豐厚的專業知識、嚴謹的治學态度、雅潔的文人心境、博才的藝術特長給學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将中西方的美學理論與古典詩詞融合映證,在審美鑒賞中幫助學員教師們提升品鑒力。從語言、曆史、情感三個距離維度去看待古詩詞的魅力;古詩詞要遵循“和諧”之美;領悟詩詞中思維的樂趣;古典詩歌鑒賞的審美實現要有兩條重要法則——感興與妙悟;探究人類審美愉悅的源頭;分析詩歌的成因;詩詞千古流傳的共同情感是什麼;詩詞鑒賞要有問題意識和身臨其境的想象等等。詩詞的審美是一種“高智慧”的“高階”享受,學員們在蘇教授深入淺出、鮮活生動的講解中對古典詩詞的美有了形而上的理論建構。“滴不盡相思血淚抛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斷的綠水悠悠。”講解《紅豆曲》時,情到深處,張口就深情演唱;試問,這樣的聲情并茂怎會不感染課堂?蘇老師以個人的風趣和優美的歌聲征服了在場的每位學員,學員們也在美的熏陶中感知着中華古典詩詞永恒的魅力和由此而生的文化自信力。

長江師範學院張衛東副教授就古典詩詞的語言,從背景、意脈到語序、格律、典故、虛字、詩眼等,結合經典的詩詞案例,時而帶領我們在經典佳作裡字斟句酌,時而又抛出讓我們耳目一新的“古人新作”。無論是欣賞經典的流傳佳作,還是品讀素未謀面的陌生“新作”,學員們都能從中感受到“陌生化”的解讀。嚴謹的考據和縱深獨到的講解總是讓講堂上驚歎連連,贊賞不已。

五天的課堂裡,學員們在《過香積寺》裡細辨過,王維是真正地入禅衷佛,而《題破山寺後禅院》裡的常建卻是個來旅遊的過客;在關漢卿《四塊玉》裡感受“和諧”之美,在王灣《次北固山下》裡感受“直覺”和“名理”的融合之妙;在馬緻遠、白樸和隋炀帝的詩詞裡發現“昏鴉”“飛鴻”“寒鴉”的承替與變化。葉朗說:“美指向高遠的精神境界。”要是沒有詩詞,我們的人類該是多麼地空虛。可是,要是沒有美的鑒賞,詩詞又該是多麼地寂寞,人類又是多麼地遺憾!

黨的二十大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詩詞文化,如何讓經典詩詞從耳濡目染深入到人們的思想靈魂中,從而讓人們真正意義上認識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一次的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做了一次有益有效的探索。


返回頂部
返回上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