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6-26 浏覽:
又是一年畢業季。近日,在溫州市殘疾人康複中心,一批“特殊的畢業生”迎來了他們的結業時刻。他們皆是“星光計劃”的學員。8周前,他們帶着焦慮走進課堂;8周後,他們帶着希望與改變順利“畢業”。
“星光計劃”由溫州大學孤獨症兒童教育與康複研究中心與溫州市殘疾人康複指導中心聯合發起,通過8周團體輔導課程将科學幹預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助力特殊需要家庭突破溝通壁壘,為孤獨症兒童的語言與社交能力發展點燃希望。
從“無措家長”到“幹預專家”
“不是應該教孩子說話嗎?”
課程開始的時候,劉女士有點迷茫。她是兩個自閉症孩子的母親,長期以來,她都覺得自己和孩子之間隔着一層“無聲的玻璃”。
“我們常說要幹預孩子,但更關鍵的是教會家長如何與孩子對話。”溫州大學李曉燕教授作為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告訴我們,真正的康複必須從改變家長開始——比如掌握行為描述、語言示範、互動邀請等溝通技巧,成為孩子的“社交橋梁”。
團隊每周投入大量時間,通過微格診斷技術逐幀分析家長提交的親子互動視頻,提供個性化指導。劉女士每周都認真參與課程,課後陪孩子練習,把幹預技巧融入畫畫、吃飯、玩手工等日常生活。“我以前性子急,語速快,總想糾正孩子說不清楚,現在才發現原來孩子并不是不會說,隻是我們總着急問話,沒有給孩子表達機會。”她利用“等待回應”的技巧,用簡單描述替代追問,用鼓勵的眼神代替催促,說完一句,便留出空白。
上周,她對孩子說“你拿起了小卡車”。孩子停頓幾秒,回應:“這是紅色的小卡車。”——這是他少有的、完整的一句話。
語言的成長,并不隻是“訓練”的結果,而是在被看見、被理解、被等待中慢慢“長出來”的。
從課堂的“受益者”到 “貼心助教”
“李明平時學得又認真,在家幹預視頻拍得也很好!”提起李明,同班家長們都豎起大拇指。課堂上,他永遠是聽得最認真、問得最細的那個;課後,他還常常多留一會兒,為焦慮的同伴答疑解惑。主講老師也對他印象深刻:“他不僅筆記記得特别詳實,課後還會主動向我詢問他實操中遇到的問題和思考。”
不僅如此,李明還将“星光計劃”的課程微信群變成了一個“愛心驿站”。在這裡,他是最活躍的分享者:本地公益講座的及時通知、适合孩子的社區融合活動信息……源源不斷的實用信息,讓家長們少走了許多彎路。
項目成為“星孩”家長的“情緒創可貼”。戴着老花鏡的奶奶學着用關鍵行為與孫子溝通;沉默寡言的爸爸第一次錄下自己采用誇張的動作與孩子互動;曾絕望地說“孩子無欲無求”的母親,深夜11點激動地打電話報告進步……數據顯示,參與家庭中85%的家長能穩定運用策略與孩子互動,孩子專注力、社交主動性等指标提升超60%,而家長也借助團體輔導化解焦慮,促進家庭内部協作。
“現在我懂了如何說、何時停,孩子真的不一樣了。”許多家長坦言,這8周課程聚焦了實用技巧與情感聯結,見證了不少成長和改變。“家長進步1分,孩子能進步10分。”李曉燕教授常挂在嘴邊的這句話,正照亮越來越多的特殊需要家庭。
相關鍊接:https://zhejiang.eol.cn/zhejiang_news/202506/t20250626_26773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