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7-29 浏覽:
藏北風掠過牦牛帳篷,次仁吉措手中的試劑盒映着牧民額吉的笑臉——動物疫病防控技術讓祖輩的牧場重煥生機;伊犁河谷的白桦林間,塔勒哈提設計的生态步道蜿蜒伸展;汽車智造人楊培普在貴陽車間攻克新能源線路,黔貨出山鋪就共富路;信息技術老師珠措在那曲高中架設“雲課堂”,助牧區老人跨越數字鴻溝;數學橋梁師阿布用藏漢雙語教學,孩子用公式算清祖輩草場生态賬;東北漢子學會敬青稞酒,藏北即是吾鄉”正是基層幹部胡雪博的真實寫照……
盛夏時節,溫州大學“籽籽同心”社會實踐隊以“共同體意識視野下西部建設者與青年返鄉者的就業與社會适應’”為研究主題,實地調研新疆、西藏10餘個地區,通過深度訪談、問卷調查、“口述史”書寫等實踐活動,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筆端書寫民族聲音。
“籽籽同心”社會實踐隊是溫州大學“石榴花開”民族工作室指導下的一支以民族同學為主要成員的社會實踐隊。團隊成員涵蓋維吾爾族、藏族、哈薩克族、壯族等民族。“無論是跨越千裡紮根邊疆的西部建設者,還是在東部學成後毅然返鄉的民族青年,他們的故事都是個人成長與民族地區發展的交織,是青春力量與家國情懷的共鳴。”實踐隊隊長、維族女孩祖麗米熱·依明告訴我們,實踐隊通過兩種群體的對比研究,深刻感悟“共同體意識視野下個體的、民族的蛻變和成長”,并将相關圖文影像資料作為“素材庫”,形成了一部動人的“口述史”。
為期14天的調研中,團隊成員累計訪談了約80名在西部工作的青年。其中有複旦畢業後成為家鄉國企人事部管培生的仁青拉姆,把鍋莊舞改成“踩雲朵”遊戲的幼兒園老師石曲措姆,在西北幹燥的氣候和辛辣的飲食中成為獨當一面的"黨務工作者"的“西部計劃”青年何安婷,以及用雙語“田埂聽訴求,村委會解難題”的南大畢業生陳瑞.......從錢塘潮到雪域鄉,從江南小鎮到羌塘草原,他們皆面臨飲食差異、氣候适應、資源差距的難題,對于就業政策、社會适應、民族交往逐步形成自己的獨特理解。而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對家鄉的赤誠,是共有的底色。
截至目前,“籽籽同心”實踐隊累計訪談超900分鐘,形成初始錄音材料和視頻材料1289分鐘、初始一手照片材料184張。下一步,隊員們将整理形成約10萬字的人物訪談錄,并撰寫一份高質量的調研報告。“我們希望聆聽最鮮活的生命細節,挖掘最真實的青年故事。”
相關鍊接:https://wdapp.wzrb.com.cn/app_pub/xw/jy/202507/t20250728_562372.html?docId=562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