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視野 > 正文
教育人物
教院年鑒
學院要聞
媒體視野
學術動态
理論學習
教院掠影
學生公告
系所新聞
班級新聞
學生風采
視頻專區
信息公開
教院榮譽
人才招聘
下載中心

學院首頁

溫度新聞:用鏡頭留住塘河韻 以美學守護生态美

發布日期:2025-07-29 浏覽:

溫州市科普品牌活動“瓯越科普講堂”譜新章,近日,一場聚焦溫瑞塘河流域水文化數字化保護與手機攝影美學的創新融合講座在溫州大學城高教博園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成功舉辦。本次瓯越科普講堂以“用鏡頭留住塘河韻,以美學守護生态美”為主題,由中國圖象圖形學會圖像應用與系統集成專業委員會,數字文化遺産專業委員會、溫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博園社區、溫州大學數智青荷實踐隊、宋韻塘河實踐隊、生環學院文達清源實踐隊聯合主辦。活動旨在凝聚社區、高校、科協合力,探索如何讓方寸之間的手機鏡頭,成為講述瓯越故事、解碼塘河生态美學的創新鑰匙。

活動伊始,通過觀賞鏡頭下的塘河古建築攝影和回顧去年實踐隊的塘河主題視頻等精彩作品,那些被定格的瞬間光影,瞬間點燃了現場觀衆用随身手機探索母親河之美的濃厚興趣與期待。

本次講堂特邀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智庫客座研究員,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副教授胡鑄鑫擔任主講,他系統地分享了手機攝影的核心知識與應用技巧。他強調了手機攝影的獨特魅力:其無與倫比的便捷性讓我們能随時捕捉塘河的動人瞬間——無論是龍舟競渡的激烈,還是古橋流水的靜谧;即時分享功能則讓這些畫面得以快速傳遞,感染更多人感受塘河魅力;這份輕松與随性也更易激發拍攝的目的性,引導我們聚焦内心真正想表達的情感。

深入講解中,胡鑄鑫詳細闡述了如何運用手機特性進行專業構圖。他指導大家開啟手機相機内置的參考線,作為精準構圖的基礎,幫助我們有效把握畫面平衡。他解析了經典構圖法則在手機拍攝中的應用:三分法能讓畫面比例更顯和諧,完美呈現塘河古建築風貌。對稱構圖尤其适合在手機屏幕上捕捉古橋的完美倒影,展現塘河水韻。主動降低手機視角,能輕易發現常被忽略的微觀世界之美,如苔痕、石紋,豐富文化細節。三角形構圖則适用于拍攝岸邊燈塔,利用手機廣角或标準鏡頭,讓塔身與地面、天空在畫面中形成穩定結構,凸顯建築的挺拔感。胡老師特别強調,用手機拍攝人物時,直面互動、捕捉眼神至關重要,傳遞深刻情感——這是記錄塘河人文故事的核心。其蘊含的力量遠勝背影,情感才是攝影作品的靈魂核心。他還分享了利用手機原生功能進行創意拍攝的實例,如延時拍攝記錄大羅山雲霧的流動流淌,賦予自然景觀動态詩意。微距鏡頭捕捉苔痕、石闆的精細紋理,并提醒大家在手機有限的畫幅内,構圖尤需懂得取舍、突出主體。胡老師總結道,在手機攝影中,AI算法隻是輔助工具,真正的核心驅動力始終源于拍攝者敏銳的觀察與深沉的思考。用心發現、記錄塘河古建與水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價值。

胡鑄鑫尤為注重将手機攝影與生态保護理念緊密結合。他指出,我們掌中的鏡頭是記錄塘河生态之美的利器,能高效捕捉“水—田—村—文”的融合格局,生動展現如天井垟河“十公裡田園觀光風景線”般的生态畫卷。通過展示蘇州河治理前後的影像對比,他讓我們深刻領悟到:手機不僅是便捷的影像捕捉工具,更是傳遞生态保護理念、推動公衆生态教育的有力載體。城市規劃與生态美學的融合發展進程,正需要無數這樣源自日常生活的手機視角去見證和記錄。

接着,由胡鑄鑫指導的2025年溫州大學數智青荷實踐隊成員分享了流淌在溫瑞塘河中的故事:龍舟競渡的激昂鼓點、水上婚禮的喜慶紅船,承載着生生不息的民俗記憶;清甯橋的斑駁石闆、巽山塔的歲月磚縫,無聲訴說着曆史的痕迹;永嘉學派倡導的“經世緻用”思想,與塘河千年來的實用價值交相輝映。這條母親河,曾是貫通城鄉的血脈,如今是維系生态與文化的綠色紐帶,未來必将繼續書寫與溫州城共生共榮的嶄新篇章。

本次瓯越科普講堂,成功架設起校社協同、科普賦能的橋梁。 我們深切感悟到,掌中的手機鏡頭已超越記錄美的工具範疇,它化身為一座連接古今、融彙文脈與生态的科技之橋。 當光影在指尖精準定格塘河的千年風韻——那古橋的倒影、燈塔的巍峨、青磚黛瓦的滄桑肌理、微觀的生命律動、人文的深切凝望——我們不僅是在創作影像,更是在用科技的視角解碼文化基因,以數字化的方式赓續曆史文脈,并肩負起共同守護這條母親河生态與文化生生不息的莊重使命。 讓每一次快門的輕響,都成為我們傳承瓯越文化薪火、共建生态家園的動人回音。

相關閱讀>>>>光影育美 浙裡深耕 | 浙江省第二屆青少年攝影美育論壇集智共探

在新時代美育深化與數字影像普及的雙重浪潮下,青少年攝影教育正成為社會關切的重要命題。 國家将美育置于立德樹人的核心地位,而數字時代賦予影像前所未有的表達力——鄉村兒童通過鏡頭記錄家鄉文化認同,城市學校以攝影課程提升綜合素養。然而,如何突破技術傳授的局限,構建系統化、跨學科的青少年攝影美育體系?如何讓鏡頭真正成為青少年認知自我、表達世界的“第三隻眼”?這些亟待解決的現實需求,成為本屆論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浙江省首屆青少年攝影美育論壇的基礎上,7月12日浙江省第二屆青少年攝影美育論壇緊随全國高校首個青少年攝影美育研究中心在溫州大學揭牌而啟幕。活動彙聚了教育界、攝影界及校企代表60餘人。直面社會需求,通過多元實踐案例與前沿理論碰撞,共探攝影美育的破題之道。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院長李長吉教授和溫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金培林共同為青少年攝影美育研究中心揭牌,全國青少年攝影教育指導委副主任董靓、溫州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朱永春、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教職工攝影協會會長李向榮到會祝賀。論壇由青少年攝影美育研究中心主任胡鑄鑫主持。

理念與方法: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教職工攝影協會會長李向榮從攝影主題引導、探索光影藝術世界、過程性鼓勵三方面推進青少年攝影美育。通過學校體系化培養,突破"技術傳授"的局限,踐行"心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引導青少年用鏡頭感知世界璀璨,于方寸間孕育心懷丘壑的美學素養。

課程體系構建:鮑田中學攝影老師劉峰以《我的攝影課》主題研讨,分享了圍繞思維訓練、藝術呈現、情感表達、社會觀察四大模塊,運用光影語言,着力培養青少年審美感知力與社會責任感,全面助力其綜合素質提升。

幼教融合創新:溫州大學附屬幼兒園園長施曉潔老師分享了攝影美育實踐成果。該園以"大美育"理念為綱,聯動高校專家資源(聘請溫州大學胡鑄鑫主任未來教育标杆性項目制形式指導開展),創設攝影場館與課程體系,通過每周教學、親子研學及節日實踐,将審美感知與社會責任感培養融入日常,助力幼兒在光影中探尋美、創造美,實現綜合素質提升。

小學美育實踐:溫州大學城附屬學校小眼睛攝影社團何伊園老師。 分享該校小學階段“攝影沉浸式美育”實踐,通過生活化場景拍攝與趣味活動設計,有效引導學生感知美、表達美,提升綜合素養。

跨學科融合:溫州大學人文學院趙建老師指出,攝影教育通過以美育人提升審美素養,引導記錄生活、共享感動;融合傳統書畫理論與勞動教育,強化文化自信,促進美育勞育協同;結合校史教育厚植愛校情懷,推動自然意象與藝術創作深度融合,促進五育協同發展。

課堂教學創新:溫州市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鄭永輝分享了攝影美育課堂創新采用"寓教于玩"模式,跨年級混班、遊戲化任務、分組競賽、校園影展結合,破解設備差異,在趣味實踐中有效提升學生審美素養。

微電影美育實踐:永嘉二職孫朝龍老師以《追尋光,綻放光》為主題, 分享微影社發展,通過微電影創作(如獲獎作品《星芒》)引導學生記錄青春、傳遞真善美,見證美育成效。分享微影社從無到有的發展曆程,通過微電影創作引導學生用鏡頭記錄青春,傳遞真善美。微影社秉持“以美育人”宗旨,以光影藝術為載體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

社團美育實踐:永嘉城北小學楊爽老師帶來《經由攝影 以美育人》,展示攝影課程如何提升學生觀察力與藝術表現力。

活動育人價值:瞿溪華僑中學副校長金煥平結合《攝影進校園,美育潤成長——開展中學生攝影的一點感想》,闡述攝影活動對學生自信心與團隊協作能力的有效塑造。當美育如春風化雨般“潤”入校園日常,當攝影成為習慣,他們便擁有了持續感知美、創造美、分享美的内在能力。這份能力,終将沉澱為深厚的審美素養與人文情懷,成為他們穿越未來歲月迷霧的明燈與力量。

媒體視角與生活化美育:生活化美育浸潤:溫州日報常峰,溫州大學附屬學校何伊園也強調“沉浸式美育”,通過生活化拍攝與趣味實踐,讓攝影成為小學教育中感知美、傳遞美的有效載體。

本次論壇成功搭建了高價值的校際經驗交流、相關行業的經驗融合與理論研讨平台,通過多元視角與鮮活案例,顯著深化了對“攝影+美育”育人内涵與實踐模式的認識。

論壇由青少年攝影美育研究中心主任胡鑄鑫表示,未來,論壇将由青少年攝影美育研究中心負責開展,中心将積極聯動各級學校,重點努力推進标準化課程資源開發與主題性展覽活動舉辦,緻力于讓攝影光影藝術深度賦能青少年全面發展,為新時代美育事業貢獻創新力量。

相關鍊接:https://wdapp.wzrb.com.cn/app_pub/xw/jy/202507/t20250728_562369.html?docId=56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