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視野 > 正文
教育人物
教院年鑒
學院要聞
媒體視野
學術動态
廉政微課
教院掠影
學生公告
系所新聞
班級新聞
學生風采
視頻專區
信息公開
教院榮譽
人才招聘
下載中心

學院首頁

溫州都市報:愛要讓你聽見,愛要讓你看見

發布日期:2010-12-20 浏覽:

                           


一個調皮生拿磚塊要砸同學,你拿糖獎勵他嗎?大教育家陶行知用四顆糖教育了這個孩子,這就是愛的教育。

愛要讓你聽見,愛要讓你看見

家長口口聲聲說自己愛孩子,可有多少愛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父母之愛,非得與孩子的成績表現成正比嗎?什麼樣的親子之愛,才是孩子需要和喜歡的?1212日和19日,連續兩個周日,溫州大學教師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教育學系周奇副教授,圍繞愛的教育這一主題,在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給學生家長開了兩場講座。講座現場,周奇以愛為線索,串起一個個經典的教育故事,家長們在與專家的分享感悟中,學習愛的教育。

 愛讓教育更有智慧

一天,陶行知發現一名叫王友的男生拿磚塊要砸同學,立即制止并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去。放學後,陶行知先讓王友坐下,從口袋裡拿出一顆糖說:你按時到辦公室來,這是獎勵你的。王友忐忑不安地接過糖塊。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說:這一塊也是獎勵你的。當時我不讓你打同學,你住手了,說明你對老師的尊重。王友疑惑地接過糖。我調查過了,你用磚塊砸那些學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同學,你砸他們,說明你有正義感。陶行知掏出第三顆糖給他。王友内疚地拿着糖果,流下了感動的淚水,說:陶校長,您懲罰我吧,我做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聽了很高興,笑着掏出第四顆糖說:你能正确地認識錯誤,再獎給你一塊糖。

    分享感悟:教育的智慧是從愛心的土壤裡生長出來的。一個溫暖的行為;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激勵的評語,都可能會改變一名學生對學習的态度,對人生的态度。當我們把愛和寬容帶給孩子,教他們做事的同時,也教會了他們如何做人。

 愛是無條件地付出

     汶川抗震救災時一個故事讓我們至今記憶猶新。一位年輕媽媽在房子垮塌下來的那一刹那,用整個身體築起了一道愛的屏障,保護住她身體下面那個三四個月大的孩子。孩子從廢墟裡被救出時,毫發未傷,還安靜地睡着。包裹孩子的棉被裡有一隻手機,上面寫着母親留給孩子最後一條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記住我愛你。這就是偉大的母愛!

     本地媒體曾報道瑞安一名16歲的少年小峰,因嫌家長管教太嚴,跑到瑞安市公證處,要和爸媽脫離關系。理由是:平時他做錯了事,父母隻知道罵他,一點都不考慮他的想法。

    分享感悟:怎樣表達愛孩子的情感,是為人父母首先要學習的課題。愛孩子,就要讓孩子感受到愛,而且不附加任何條件。當孩子做錯事或考砸的時候,他們更需要家長的關懷和接納。我把父母之愛理解為:關心了解孩子——愛的前提;尊重信任孩子——愛的核心;寬容理解孩子——愛的基礎;嚴格要求孩子——愛的原則。

 愛的表達要恰到好處

     晚上孩子在做作業,母親一會兒送水;一會兒送水果;一會兒送夜宵。孩子不勝其煩,說:媽,你是不是太無聊了,還是要監督我?

     還有一些家長,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全,便扼制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阻止他攀高、戲水,孩子非但不領情,還會對父母心生怨恨。

     分享感悟:愛不是負擔,孩子是否需要和喜歡,是衡量父母表達愛的方式是否适當的一個重要标準。孩子成績進步,我們會很高興;孩子遇到挫折失敗,他們要能感到家庭是個避風港和加油站;做孩子的玩伴;能夠和他們一起愉快地聊天看書……這樣才是孩子們需要和追求的來自父母的愛。

 愛要在互動中學習

     有許多家長很豁達,說自己對孩子的愛不求回報。但愛需要互動,孩子需要在回報的過程中,學習和實踐怎麼去愛。這個故事發生在每一個家庭:當那個天真可愛的孩子從口袋裡掏出自己最愛吃的東西,笑嘻嘻地遞到你的跟前,媽媽經常會說:乖,你自己吃吧,媽媽不吃。當孩子搖晃着稚嫩的小手拿起抹布和掃帚,準備打掃房間時,奶奶會趕緊走到他身邊,說:哎喲,你就快坐好吧,萬一摔倒就麻煩了,這些不用你做。甚至會說:家裡有保姆,你做了,她做什麼呀?那張熱情的臉上頓時寫滿了失望。

 分享感悟:隻知道給予愛,而對孩子的回報卻視而不見,不僅錯失孩子學習愛的良機,而且無意的拒絕可能會關閉孩子學會感恩和關愛的大門。周奇

信息來源:溫州都市報2010-12-2028



                             

                                                             

               

返回頂部
返回上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