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10-29 浏覽:
![]() |
姓名:施永川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科:教育學
職務:溫州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
電 話:0577-86680769
電子郵箱:charney212@163.com
通信地址:溫州大學北校區行政樓505B
郵 編:325035
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教育、高等教育、創客教育、教育國際化、創業管理等
![]() |
教育及工作經曆
u 1999.09-2003.06 浙江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學士
u 2006.09-2009.06 溫州大學,文藝學專業,文學碩士
u 2015.09-2019.06 浙江大學,比較教育專業,教育學博士
u 2003.07至今 溫州大學 教師
專業及研究領域
專業:創新創業教育
研究領域:創新創業教育的政策研究、教學研究、國别研究,新媒體、新技術以及教育信息化手段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影響研究等
學術成果
一、科研項目
u 參與中國工程院2018年咨詢研究重點項目《工程教育改革與創新創業發展戰略研究》(2018-XZ-41)
u 參與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大項目《經濟轉型升級中的創新創業教育研究》(VIA150002),
u 主持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國家一流本科課程《大學生創業基礎》
u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高校創業教育轉型發展研究》(12YJC880085)
u 主持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面向創新創業的企業孵化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g2015159)
二、代表性論文
1.《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reativity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Frontiers in Psychology》(SSCI),2020-06-09,doi:10.3389/fpsyg.2020.01209
2. 《創業教育的國際經驗與發展趨勢》,《光明日報》,2020.11.17,《新華文摘》2021年第3期篇目輯覽
3.《韓國高校創業教育發展的動因、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1),《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19年第6期全文轉載
4.《高校大學生創造力對創業意願的影響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20(11)
5.《科技型小微企業“硬”科技創業動力要素與孵化模式研究》,《科學管理研究》2019(1)
6.《改變世界的社會創業》,《清華管理評論》2019(1-2)
7. 《韓國高校創業孵化器運營與管理模式研究——以全南大學創業孵化中心為例》,《世界教育信息》,2018(19)
8.《“三業”融合: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新生态》,《中國高等教育》,2017(22)
9.《分布式創客空間的構建與探索》,《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4)
10.《以崗位創業為導向的高校創業教育新模式——以溫州大學為例》,《高等教育研究》,2014(8)
11.《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十年發展曆程研究》,《中國高教研究》,2013(4)
12.《大學創業教育應為與何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13.《創業教育促進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江西社會科學》,2013(3)
14.《地方高校融合創業教育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
15.《内創業及其特質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啟示》,《高等教育研究》,2011(9)
16.高校創業教育的重心轉變——以溫州大學為例,《教育研究》,2011(10)
17.大學生創業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對策,《教育發展研究》,2010(11);
18.浙江省大學生創業教育現狀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19.美國創業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啟示,《高等教育研究》,2010(4);
20.地方大學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困境與發展策略,《中國高教研究》,2010(9);
三、學術著作
《美國高校創業教育教學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年
獎勵榮譽
u 2016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u 2014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u 2014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u 2013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u 浙江省第十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人才工程 /學術兼職
u 教育部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
u 全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聯盟副秘書長
u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KAB創業教育項目高級培訓師
u 溫州市“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教學名師
u 溫州市551人才第二層次
u 溫州瓯江青年社科學者
學術講座及會議
u 應邀在美國康奈爾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韓國慶熙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同濟大學、廈門大學、湖南師範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甯波大學等國内外高校作60餘場學術報告。